不值得。因为每一种法律制度规定下来,尤其是操作下来,不可能是十全十美的,主要是涉及一个弊端的权衡问题。通常的法律,尤其是法律中的基本原则,所追求的是 ,这种一般公正往往要以牺牲个别公正作为代价,这是法制建设中的一个基本要求和观念。象国外刑事诉讼法确立的上诉不加刑原则,就是以牺牲个别犯罪人员被轻判为代价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57830.html -
了解详情
之一的,应当裁定撤销原判,发回原审人民法院重新审判:(一)违反本法有关公开审判的规定的;(二)违反回避制度的;(三)剥夺或者限制了当事人的法定 及其法定代理人、近亲属作为提起再审的主体。 大陆法系国家的再审制度普遍将当事人及其近亲属作为提起再审的主体,而我国现行刑事诉讼法虽然赋予了当事人及其近亲属申诉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56406.html -
了解详情
的尊严、保护人权惩罚犯罪,可客观上检察权与自诉权在案件性质认定上已存在不可回避的矛盾,在一定意义上讲,被害人行使自诉权是单方认为检察机关作出不起诉决定 程序没有实际意义,反而徒增讼累。因此,我国刑事诉讼法应当借鉴日本的立法例,在被害人就不起诉决定不服的救济制度中增设过滤机制,即被害人不能直接提起自诉,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55868.html -
了解详情
,应注重赋予其一系列权利,以防御强大的国家权力的运用。应当看到我国刑事诉讼犯罪嫌疑人在侦查期间享有一系列诉讼权利,例如回避权、拒绝回答问题权、被逮捕后 影响的非法证据,则应当排除。 4、在侦查程序中完善救济制度,建立责任制。 应当看到,1997年修改的刑事诉讼法在这个问题上有所改善,但还远远不够。例如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55533.html -
了解详情
探索。 (二)坚持检察长列席审委会制度是检法基于自身定位的理性选择 我国1996年《刑事诉讼法》的一个重要修改是引进了英美法系的对抗制成分,这一改革思路 因素的影响,并且也日益暴露出制度本身的缺陷,比如,为学界所诟病的违背直接审理原则、审判公开原则,违反审判回避制度等。因上述问题,理论界曾一度对审委会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55511.html -
了解详情
前者即司法控制;大陆法系诸国则有实行后者的悠久传统。当然,随着现代刑事诉讼的发展,两大法系都在借鉴对方制度中的成功经验,上述区分并非绝对,尤其是大陆法国 预先界定的是,这里谈及监督,须对目前宪法和刑事诉讼法中所指的空泛的法律监督作一个法律性的修复:一则将之具体化;二则将之实质化。所谓具体化,也就是监督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54366.html -
了解详情
轻微刑事案件纳入公诉程序,刻意回避不起诉的适用,这一现象在某种程度上也影响了不起诉在实践中的运用效果。 (六)相对不起诉效力的不确定性影响了其效果。 办案期限限制等因素并未得到广泛应用,但笔者认为这些问题在对刑事诉讼法不起诉制度的完善中都是可以解决的,而随着这些问题的解决,暂缓起诉作为相对不起诉的一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52315.html -
了解详情
保障性规则。结果,非法证据排除规则在中国刑事诉讼法中并不存在。 二、司法解释中的排除规则 尽管刑事诉讼法没有就非法证据排除的问题作出规定,但是最高人民检察院和最高 ,不能不让人心生疑问。很显然,作为一种基本的制度逻辑,检察机关不可能一贯地将侦查机关提交的非法证据加以排除,因为这种证据尽管为非法证据,却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50881.html -
了解详情
查制度的存在在办理职务犯罪案件过程中显得尤为的重要和必要。 4、不立案答复制度决定初查的必要性[5]。根据《刑事诉讼法》第86条规定:,认为没有犯罪事实 方式适用的程序未做出严格规定。例如,侦查人员初查期间的回避程序、询问有关人员时谈话持续时间不得超过十二小时和侦查人员在运用初查方式时明示身份、告知被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50574.html -
了解详情
的举证及辩论意见进行审查,最后作出裁判。 职权主义诉讼制度虽然亦赋予辨方向法庭提供证据的权利,也重视法庭审理中的辩方意见,但总体来讲无论在侦查阶段还是在 运行过程中,程序问题比实体问题更为重要。我国刑事诉讼法中虽然有大量关于程序问题的律师申请权,但还很不完善,如程序选择申请权,终结诉讼申请权,中止诉讼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50266.html -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