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服的诉权保护。 五、司法建议与司法判决的最终较量 关于判决效力的研究,具体到行政诉讼,同样适用民事诉讼判决的效力种类,包括拘束力、确定力、形成力和执行 该处罚决定,此案一审判决被判败诉。 [10]黄学贤,丁钰:我国行政审判中司法建议制度的几个基本问题,载《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62607.html -
了解详情
调查的公正有序进行,通过庭审查明案件的真相,是刑事审判制度改革中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问题,这对于一贯强调发现案件实体真实的我国刑事诉讼而言,更具有特殊的 出版社2001年版,第196页。)因此,二审应当坚持审判公开原则,取消调查讯问式的审理方式,一律公开审判。其三,应当取消第二审法院可以撤销原判,发回重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58715.html -
了解详情
,检察机关以故意杀人罪对被告人于某提起公诉,一审法院公开审理宣告于某无罪。 现代各国刑法中的责任年龄制度,普遍地规定有区分绝对无刑事责任开始负刑事责任的 瑞华:《刑事审判原理论》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7年版 (3)沈宗员:《法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4)柴发邦主编:《民事诉讼法学》法律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57905.html -
了解详情
以同情不允许来强调我国不具备建立证人保护制度的条件。否则证人拒绝作证的现象就难以从根本上得以遏制。 值得思考的是,⑩在我国民事诉讼领域中自2001年最高 的保密权仅适用于立案和侦查阶段,在审判阶段证人证言必须通过各方质证或当庭宣读,证人审判阶段身份会不可避免地被公开,证人在明处,打击报复在暗处,对证人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56805.html -
了解详情
的锁正杰博士在其博士论文《刑事诉讼法哲学要义》中也对刑事诉讼行为进行探讨。值得注意的是,几乎与此同时,诉讼行为理论在我国民事诉讼法学界也引起了学者们的注意。 即属条件的错误;其他错误,如应该公开审判却未公开,起诉书应记载被告人姓名却未记裁,传票、拘留证、逮捕证上应由签发机关签名盖章却未签名盖章,等等。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53654.html -
了解详情
的适用毕竟存在模糊和随意以及诸多政策性考量因素。[16]由于我国民事诉讼程序缺乏辩论主义和法院阐明职责的制度基础以及法律规则,长期以来存在着对当事人程序主体地位 Vol 95,1986,p.487。 [10][日]棚濑孝雄:《纠纷的解决与审判制度》,王亚新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31-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52876.html -
了解详情
难现象。执行难愈来愈成为全社会瞩目的焦点问题。但在我国民事诉讼理论上,历来有重审判轻执行之说,民事执行一直是民事诉讼法学的薄弱环节,理论论证不足,尤其是 是两种不同的法律制度,二者在基本理念、指导原则以及具体的程序设计上都存在很大差别。强制执行有自己特有的基本原则和指导思想,大多数民事诉讼的基本原则和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48333.html -
了解详情
、诉讼当事人及相关第三人。(2)程序参与原则适用的程序范围。在民事诉讼中,程序参与原则普遍适用于审判程序(争讼程序、非讼程序)和执行程序及 基本原则又未做出完整规定。本文探讨程序参与原则或程序参与权,试图促成我国民事诉讼法与时俱进,在民事诉讼法典中确立程序参与原则并完善相关规定。 【作者简介】 邵明,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47636.html -
了解详情
陪审制度密切相关,因此直到17世纪,随着陪审团审判制度在英美国家的普遍确立,证据能力规则才进入到全面发展阶段。这是因为,陪审员是从普通民众中挑选而来 、玛格瑞特伍美国民事诉讼的真谛[M].蔡彦敏、徐卉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2:230.) [31]以传闻证据排除规则为例,由于我国证人亲自出庭作证的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47103.html -
了解详情
了法院只能以证据能够证明的案件事实为裁判的依据。民事诉讼的客观规律决定了民事诉讼的证明标准只能是法律真实。在程序公正、公开的条件下,人民法院通过依法 期限内提出证据,逾期将丧失提出证据的权利的制度。我国民事诉讼没有举证时限的规定,而是采取证据随时提出主义的做法,《民事诉讼法》第125条规定,当事人可以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44956.html -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