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一定的因果关系和经验法则通过判断推理将事实状态描述出来的客观实在,并不是毫无根据的空洞的臆想。因此,先行行为的危险状态不同于一般生活意义上的危险性 具有社会危险性,而且与无责行为之间具有因果关系,所以,先行行为人仍具有防止结果发生的义务。”(注:熊选国:《刑法中行为论》,人民法院出版社1992年 ...
//www.110.com/ziliao/article-5668.html -
了解详情
,故其行为构成了故意杀人罪(不作为),判处有期徒刑4年。二审法院维持了一审法院的这一判决。[该案例参见《中国审判案例要览(1996)》(刑事审判卷)。中国 的因果关系属于不作为行为所特有的因果关系。不作为是否具有特殊的因果关系原理?这在刑法理论上有着不同的理解。但笔者认为,不作为行为要构成犯罪,其因果 ...
//www.110.com/ziliao/article-5598.html -
了解详情
的认识因素在事实认识的对象、程度以及对行为违法性的认识上具有自己的独特性。它不仅涉及对自己的行为性质、结果以及行为结果间的因果关系、行为违法性等相关 重合的范围内存在共同故意。 三、违法性认识 按照我国刑法上的犯罪故意概念,犯罪故意的规范认识是对社会危害性的认识。笔者主张,成立犯罪故意,在行为人对构成 ...
//www.110.com/ziliao/article-964661.html -
了解详情
牵连关系,这是其值得肯定之处。但如何认定主观上的牵连意图,又怎样界定数行为间的因果关系,刑法学界存在着不同的观点。如果行为人对其所实施的数行为 罪数形态论》,中国检察出版社1996年版,第279页。 ① 参见高铭暄主编:《刑法学原理》(第二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606609页;姜伟著 ...
//www.110.com/ziliao/article-954257.html -
了解详情
的受贿也比较少见,因此同样需要查明二者之间的因果关系。 综上,在被动接受他人财物的受贿案件中,根据现行刑法的规定,仅仅有证据证明行为人接受了他人财物, 其一,已经许诺为他人谋取利益,但尚未实际进行;其二,正在实施为他人谋取利益的行为,但尚未取得结果;其三,为他人谋取利益已经取得一定进展,但尚未完全实现 ...
//www.110.com/ziliao/article-952253.html -
了解详情
、行为的危害结果、行为与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犯罪客体、法定的特定时间、地点、状况和方法、刑法分则规定的特定的明知,而犯罪主体和违法性不宜作为犯罪故意的 在实施行为时没有认识到这些条件,属于主观条件欠缺,即使实施了这些行为也不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 除以上四类主要内容外,对犯罪主体和违法性是否是认识的因素 ...
//www.110.com/ziliao/article-906071.html -
了解详情
也好,还是帮助也好,你对正犯造成那个结果究竟有没有因果性,包括物理的因果性,与心理的因果性,如果没有因果性,不可能成立共犯,当然在某些情况下,他 ,其实不能笼统这么说,这里首先遇到的一个问题是,什么样的虚拟财产,它是刑法上的财物。 你首先解决这个问题,这个问题跟共犯没有关系,这是犯罪本身的认定,比如说 ...
//www.110.com/ziliao/article-872350.html -
了解详情
从因果关系理论的考察来看,行为共同说也是自洽的,当数人之间的行为和法益侵害结果存在条件说意义上的因果关系时,就可以说,法益侵害这个结果可以归属与 过失并且不能期待其实施适法行为时,才能对其进行刑法上的非难;而且,行为人只能承担个人责任,而不能承担他人的责任或者团体责任。既然如此,在数人共同实施犯罪,将 ...
//www.110.com/ziliao/article-602382.html -
了解详情
被侵犯的社会关系,或者说,除必然侵犯人身权利外,还同时侵犯什么社会关系是不确定的。因此,我们认为,说我国刑法上的绑架罪是单一客体,即侵犯他人的人身自由权利 勒索财物的行为是否与甲继续绑架丙的结果具有物理的因果性?如果没有物理的因果性时是否具有心理的因果性?倘若得出肯定结论,那么,即使不采取复合行为说, ...
//www.110.com/ziliao/article-601199.html -
了解详情
均不能构成共同犯罪。这种情况在外国刑法中称为"间接正犯",我国刑法上无此规定,应依法认为是前者的单独犯罪。2、共同犯罪的客观条件。在客观方面,共同犯罪 犯罪行为的理解与认定;共同犯罪的因果关系;共同犯罪的数额问题。对共同犯罪的客观方面进行研究,即从客观上为确定行为人的刑事责任问题提供依据,尤其是对多个 ...
//www.110.com/ziliao/article-582127.html -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