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体化,即直接体现民事诉讼的程序价值,而不需要其他的媒介。例如回避原则,其目的和功能在于通过设置一个使可能导致当事人双方平等诉讼地位失衡的审判人员回避的 们认识基本一致,但对于平等原则是否属于却有不同的看法,笔者运用本文对民事诉讼法的基本原则从功能角度的定义及其标准对平等原则予以考察。 平等原则反映或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32996.html -
了解详情
举证,否则即承担举证失权法律后果的一项民事诉讼期间制度。该制度在2001年12月6日经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1201次会议通过法释〔2001〕33号 是对证据较多或复杂疑难案件适用举证时限制度的特殊要求。证据交换属于审前程序的内容,它有利于诉争焦点的整理,有利于防止当事人利用证据突然袭击,有利于提高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32966.html -
了解详情
的结果。而当事人举证的直接目的和作用在于证明自己主张的真实性,进而使自己的诉讼主张得以保护,所以当事人总是希望充分地举证,积极地进行证明活动,从这个意义上 证据能力不足的一种补充,是法院基于审判职能刊登职权,是为了弥补所谓的程序公正可能造成的错案的被动,是我国民事诉讼不放弃追求实质公正的表现。绝不能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32219.html -
了解详情
来看 早在革命根据地时期颁布的《陕甘宁边区高等法院组织条例》就规定,检察长为诉讼当事人,或公益代表人;解放战争时期,各解放区专职检察员的重要职责之一就是协助自诉 最高人民法院制定的《民事案件审判程序(草稿)》第1条也有类似规定,允许检察机关对有关国家和人民利益的重要民事案件提起诉讼[2]。 从现行法律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7743.html -
了解详情
各基本要素及关系的抽象形式{2}。伴随着我国20世纪80年末的民事审判方式改革,学术界也展开了民事诉讼模式的讨论,其中虽不乏纷争,但随着讨论的深入,也形成 大值地充分发挥法官与当事人的主观能动性及其作用,法官与当事人协同推进民事诉讼程序的一种诉讼模式。它是在充分尊重当事人辩论权和处分权的前提下,针对因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7188.html -
了解详情
冈义正之手写入1911年《大清民事诉讼律(草案)》第463条。其规定:各种独立之攻击或防御方法,可以裁判者,审判衙门得为中间判决。关于该条的 中间判决制度之必要:以其功能为中心 民事诉讼的特点之一是连续性和阶段性,法院是按照程序顺序分阶段的审理民事案件,而在每个程序阶段都有可能会出现一些需要法官先于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5473.html -
了解详情
(一)司法权的社会性 如果立足于民事诉讼调解与民事审判在正当性原理、制度构造、程序设计方面的明显差异性将民事诉讼调解权力和民事审判权区别开来进而不把 。首先,力求全能的法院常感力不从心、捉襟见肘、疲于奔命,由于不能满足众多程序主体并不划一的殷切期望而无法获得他们的信任,进而有些冤枉的成为他们以怨报德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5413.html -
了解详情
发展。然而,有的法官并没能充分认识到调解在刑事附带民事诉讼中适用的必要性,认为调解只是一种程序,没有必要在调解上下功夫花精力,不愿做也不会 若干问题的解释》规定的人身损害赔偿标准,近年来,附带民事诉讼原告人提出的民事赔偿请求的诉讼标的额越来越高。审判实践中,由于被告人一方大多是农民或打工者,家境普遍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15698.html -
了解详情
诉讼是要败诉的。这样对当事人来说无异于未审先判,泄漏审判机密,有违当事人主义原则。 三 完善我国民事诉讼中法官释明权制度的设想 (一)法官释明权制度构建的 诉讼法对释明权只有一项原则性规定,即在该法第139条,其它规定则散 见于具体审判程序中,如第278条第2款。日本模式的特点是,总则部分不涉及释明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14170.html -
了解详情
影响。因此,探索法官释明权制度就成为我国民事诉讼审判及模式改革的必然要求。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释,我国现行民事诉讼法中的释明权制度主要内容如下: 内容,被执行人的现实情况,执行的一般规则,以及语言学和文字学规律,这些规则和程序是对解释者主观性的必要约束。例如,解释法律文本的时候,必须遵循法律解释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12450.html -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