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据。作者试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讨论: (一)程序安定理论。所谓程序安定,是指民事诉讼的运作应依法定的时间先后和空间结构展开并作出终局决定,从而使诉讼 审理案件的优势,提高司法效率。但却不利于对举证时限的统一规范。可能造成同一法院、同一审判庭、不同审判人员的用意,单从当事人方面来看,这就容易造成当事人对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78195.html -
了解详情
,也需要审判人员拥有必要的资料,如证人证言等其他证据。 第二、法院主动启动调查收集证据程序。虽然2001年最高人民法院颁布的《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 等形式妨碍民事诉讼的行为进行打击,以保证诉讼正常进行,也起到杀一儆百的效果。 第五,向相关机关发送司法建议。向相关机关发送司法建议也是治理村委会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78191.html -
了解详情
民事诉讼调解,即是在民事诉讼过程中,在人民法院审判人员主持下,双方当事人就民事争议通过自愿协商,达成协议的活动和结案方式。它是一种由人民法院作为第三方介入 优势。 因此,调解制度成为我国民事诉讼的重要制度之一,贯穿于民事诉讼程序的各个阶段,包括立案、一、二审、再审、执行程序等。审判实践中,充分运用诉讼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77684.html -
了解详情
非常重要的概念。其创立于1877年德国的民事诉讼法,最早是大陆法系国家民事诉讼的用语。德国首次采用了释明概念,并将释明内容规定在1877年德国民事诉讼法 虽无成文法直接规定释明权,但在二战以后,长期的审判实践让英美法系国家的法官意识到,法官恪守司法中立的绝对当事人有其不足,时常出现当事人过于强调自己的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77580.html -
了解详情
:审前准备程序 现状 立法建议 目前,有关我国民事诉讼的审前准备程序的问题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民事(诉讼)审前准备程序,是指为了使民事案件达到适合开庭 之建构[J].审判与法,2001,2-16. [2] 陈刚:《两大法系的法院作用论》,载田平安主编:《民事诉讼程序改革热点问题研究》,中国检察院出版社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76083.html -
了解详情
国的有关当局承认,不致影响其域外法律效力。[①]可见,认证就其原义是指一种证明行为。 显然,民事诉讼中所指的认证与认证原义有着明显区别,它是认定证据 内容,是贯穿于诉讼程序中的一根红线。它贯穿于审判活动之中,体现了法官自由裁量权与当事人诉权共同的作用。合理科学的认证制度应当能够体现民事诉讼的诉讼机理,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75963.html -
了解详情
诉讼,是利用刑事诉讼程序解决与定罪量刑直接有关的赔偿问题的一种特殊的民事诉讼。在审判实践中,调解已成为解决绝大多数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的重要形式, ,载湖北省人民检察院公平正义网。 [7]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开展人民法官为人民主题实践活动的意见,2009年5月4日法发[2009]25号。 罗源法院 黄宏 叶宇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75369.html -
了解详情
的选择。(3)因刑事案件犯罪严重程度不同适用不同的审判程序。重罪案件及其附带民事诉讼,是由不同的审判人员按照不同的程序进行审理,然后分别作出刑事和民事判决的 的工具,他们与法律内在目的有着密切关系。在实体层面上,法律规则具有逻辑意义上的严格性与确定性,而凡此严格性与确定性,通常对应于或者说应当对应于其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74989.html -
了解详情
审查证据的合法性。即主要证据来源必须合法。如公安机关按照法定程序收集的各种有关证据,即可作为合法有效的证据。反之,则视为无效证据。 (2)审查主要证据是否反映 可在庭前或庭后依职权收集核对证据。特别是民事诉讼当事人举证确有困难的,审判人员应主动调取,为案件的正确裁判打下可靠基础。 (4)审查民事诉讼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74985.html -
了解详情
刑事责任相互吸收,强化了打了不罚,罚了不打的错误观念。如果民事诉讼与刑事诉讼彻底分开,分别由不同的审判组织按不同的程序处理,则必将避免上述现象的重演。 ,还其本来面目,则是一种最理想的选择。这样做至少有以下意义: (一)赋予当事人程序选择权。应当确定刑事与民事诉讼发生交叉时民事诉讼的独立地位,规定凡因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65789.html -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