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前提,毕竟行为人自陷行为本身与结果行为之间在本质上存在有责的因果设定关系。可见,构成要件模式以扩大实行行为概念的方式,达到遵循行为与责任同时存在原则的旨趣, 逻辑上看,其因果行为论要实现对原因自由行为的处罚并非难题。因为有意行为说(传统通说)主张只要是行为人有意识的身体动静,都是刑法上的行为。据此,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98883.html -
了解详情
的前提,毕竟行为人自陷行为本身与结果行为之间在本质上存在有责的因果设定关系。可见,构成要件模式以扩大实行行为概念的方式,达到遵循行为与责任同时存在原则的旨趣, 逻辑上看,其因果行为论要实现对原因自由行为的处罚并非难题。因为有意行为说(传统通说)主张只要是行为人有意识的身体动静,都是刑法上的行为。据此,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91164.html -
了解详情
的前提,毕竟行为人自陷行为本身与结果行为之间在本质上存在有责的因果设定关系。可见,构成要件模式以扩大实行行为概念的方式,达到遵循行为与责任同时存在原则的旨趣, 逻辑上看,其因果行为论要实现对原因自由行为的处罚并非难题。因为有意行为说(传统通说)主张只要是行为人有意识的身体动静,都是刑法上的行为。据此,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90828.html -
了解详情
但是,立法上采取哪一种制度只是一个反射的表象,背后有其根本的核心思考,{2}即如何理解刑法上的正犯概念,学界历来存在限制正犯概念与扩张正犯概念的两种 犯概念,[1]此一正犯概念认为,以自己的身体动静直接实现构成要件的人就是正犯,如果对于构成要件的实现仅仅具有因果关系,而非亲自实施者,不能称为正犯,只能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63815.html -
了解详情
但是,立法上采取哪一种制度只是一个反射的表象,背后有其根本的核心思考,{2}即如何理解刑法上的正犯概念,学界历来存在限制正犯概念与扩张正犯概念的两种 犯概念,[1]此一正犯概念认为,以自己的身体动静直接实现构成要件的人就是正犯,如果对于构成要件的实现仅仅具有因果关系,而非亲自实施者,不能称为正犯,只能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63801.html -
了解详情
牵连关系,这是其值得肯定之处。但如何认定主观上的牵连意图,又怎样界定数行为间的因果关系,刑法学界存在着不同的观点。如果行为人对其所实施的数行为 罪数形态论》,中国检察出版社1996年版,第279页。 ① 参见高铭暄主编:《刑法学原理》(第二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606609页;姜伟著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56865.html -
了解详情
来看,如何认定行为人在主观上不希望或不放任危害结果的发生?这要看行为人所实施的行为与危害结果之间是否存在直接的必然的因果关系。因果关系直接,行为人的罪过 危害结果虽有直接的因果关系,但危害结果超出了行为人所追求的程度,这也是一种过失。 四、犯罪目的确认 对于故意犯罪来说都有犯罪目的,《刑法》中不是所有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55607.html -
了解详情
的受贿也比较少见,因此同样需要查明二者之间的因果关系。 综上,在被动接受他人财物的受贿案件中,根据现行刑法的规定,仅仅有证据证明行为人接受了他人财物, 其一,已经许诺为他人谋取利益,但尚未实际进行;其二,正在实施为他人谋取利益的行为,但尚未取得结果;其三,为他人谋取利益已经取得一定进展,但尚未完全实现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54447.html -
了解详情
与一般侵权行为相比有何特殊性,诉讼欺诈侵权责任的因果关系如何判断。因果关系之判断,是每一个侵权案件都必须面对的问题,对此,立法常常只是提出一个因果 《中国法学》2004年第2期。 [19]诉讼诈骗在日本和我国台湾地区认为构成刑法上的诈骗罪,董玉庭教授认为可以考虑以妨害司法罪论处。 [20]学者对欺诈的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7764.html -
了解详情
客观归责问题,责任是主观归责问题;二者相当于哲学上的因果责任与道德责任;[30] 因果责任与道德责任的根据不同。其次,如前所述,倘若将故意、过失、目的等 不成立犯罪。但是,在上述未遂的情形(除能否成为防卫对象以外),完全没有必要将其评价为刑法上的违法行为。 关于着手的认定,行为无价值论一般采取形式的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6166.html -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