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种观点认为,罪责刑相当原则,是指对犯罪行为确定和使用刑罚,应当与犯罪行为的社会危害性和行为人的人身危险性相适应。[6]按照这一概念逻辑,社会 刑法》,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第395页。 [10],见曲新久:《刑法的精神与立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214页。 参考文献 1邱兴隆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61628.html -
了解详情
,必须予以摒弃。我国《刑法》第三条规定:法律明文规定为犯罪行为的,依照法律定罪处刑;法律没有明文规定为犯罪行为的,不得定罪处刑。其前半部分即为所谓的积极的 应有的作用和价值,则必须同时植入与之相适应的精神、意识和观念,即法治的软件系统予以奠基和支撑。移植来的西方法真正地融入中国本土需要经过一个扎根中国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60853.html -
了解详情
不当的,再启动二审程序。 (三)被害人获得精神损害赔偿的权利 刑事附带民事诉讼中的精神损害赔偿指被害人因遭受犯罪行为的侵害而产生非物质上的损失,要求被告人进行赔偿的一种 。根据此义,从程序上讲,应以刑诉法为主,辅之民诉法,而从实体处理上分析,应以民诉法为主,辅之刑诉法。由于附带民事诉讼与单独的民事诉讼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60845.html -
了解详情
非法截获、篡改、删除他人电子邮件或者其他数据资料,侵犯公民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的按此罪追究刑事责任,作出认定,2006年1月13日,深圳市南山区人民法院对 相关规定,也就是说,该类犯罪行为的实施人只要年满16周岁,精神正常,就应该构成该罪。 基于上述的分析,行为人的盗卖行为符合刑法分则的规定(前提是情节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58524.html -
了解详情
犯罪是刑罚的原因。换句话说就是,罪犯只是由于其犯罪行为的存在才被科处刑罚,除此之外,刑罚不追求其他任何目的,所以被称为绝对主义,又称报应主义。它可分为狭义的 》,希望出版社2003年版,P109。○14引自[法]孟德斯鸠著:《论法的精神》(上),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P200。○15引自陈兴良著:《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57831.html -
了解详情
这些伤害的弥补。第三,恢复正义理论反对政府对犯罪行为的社会回应方面的权力独占,提倡被害人和社会对司法权的参与。从报应正义到恢复正义,是对正义观念的重新 对被害人进行心理治疗 叙说理论涉及了对被害人的心理治疗,这一理论源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治疗中的自由联想。传统对抗式的法庭审判通常会引发刑事被告人的强烈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56599.html -
了解详情
犯罪的目的)。民愤作为一种非理性的集体行为,并不能客观地反映犯罪行为的社会危害性,也不能表明罪犯具有很大的人身危险性,所以在刑事司法活动过程中, 关系到司法人员能否准确地理解法律规范的精神实质,能否合法、公正地审理案件,能否有效地维护国家的根本利益和最大多数公民的根本权利。 在一个法治社会,媒体参与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54880.html -
了解详情
神学与哲学的冥想和思辨,也不同于文学的精神关照。由于法律固有的与日常生活和日常交往相关的实践面向,导致对法律的研究、讲解与传授注定要开发出一套技术 的把握,价值在客观上对司法实践活动的影响,从而进一步引申出价值对制度实践和制度事实的影响。根据某人的人品,界定其犯罪行为的主观恶性,与以往刑法学中对偶犯和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53819.html -
了解详情
刑事责任,也必须承担民事责任,因为犯罪行为不但危害公共秩序,也使被害人物质和精神利益遭受损失。刑事处罚是国家对犯罪行为的制裁,是公法(刑法)对侵害 实践部门形成了共识。第三,从逻辑上分析,法律既然规定了侵犯名誉、荣誉等精神性人格权的一般民事侵权行为可获得精神赔偿,那么较之更为严重、达到足以追究行为人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52505.html -
了解详情
轻判,都应当改判,如果经审查后明知重罪轻判而不去改判不符合实事求是原则的精神,也不利于准确及时地惩罚犯罪。笔者认为,上诉不加刑原则与刑法的罪 刑原则容易导致被告人滥用上诉权,应当赋予刑事被害人的公诉案件中的上诉权,刑事被害人是犯罪行为的直接受害者,受害人与案件的处理结果具有利害关系,受害人在刑事诉讼中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52495.html -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