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上的作为或不作为对于不利判决的承受与否并无多大影响,因此,从诉讼法的角度看,主客体诉讼模式中的举证责任规定并不以自我责任这一法理为基础。在缺乏 变革》,人民法院出版社1998年版,第312页。[25]参见陈刚、翁晓斌:《论民事诉讼的目的》,载《南京大学法律评论》1997年春季号。[26]转引自田平安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8883.html -
了解详情
怀疑④的程度,就是要求陪审团对证据有100%的确信,不能有任何合理的怀疑;而在民事诉讼中的举证却只要求超过可能性的平衡,就是要求法院只要认为有(50 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p.194-195 ③ 魏振瀛,《论民法典中的民事责任体系我国民法典应建立新的民事责任体系》,原载于《中国法学》2001年第3 ...
//www.110.com/ziliao/article-941208.html -
了解详情
日常生活需要所负债务, 同时具体考量不同类型债务中的举证责任和责任承担方式, 通过债务类型、责任承担方式和举证责任这些技术工具实现配偶另一方利益和债权人利益的 分离。46《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民事执行中查封、扣押、冻结财产的规定》第14条第3款也赋予了配偶另一方提起析产诉讼或者申请执行人代位提起析 ...
//www.110.com/ziliao/article-804954.html -
了解详情
当有证据证明标的物确实存在瑕疵时,应当课予出卖人证明其主观上不知道或不应当知道的举证责任,要求其举证证明自身在生产或者销售环节已经尽到足够的注意 进行释明。[27]我们认为,否定说与肯定说之争论,实际上是民事诉讼中的当事人主义诉讼模式与职权主义诉讼模式在违约金调整问题上如何选择之体现。法官释明权属于 ...
//www.110.com/ziliao/article-465961.html -
了解详情
法学界的通说采用罗森贝克的规范论,将证明责任区分为客观举证责任与主观举证责任。所谓客观证明责任是指在诉讼程序结束时,待证事实仍然真伪不明,究竟 理论上就认为只有客观证明责任才和证明责任概念相吻合。主观举证责任只不过是客观证明责任在诉讼活动中的投影。 民事诉讼中的客观证明责任通过法律规范相互之间或补足或 ...
//www.110.com/ziliao/article-323962.html -
了解详情
【写作年份】2010年 【正文】 一、问题之提出 法律要件分类说是欧陆各国民事诉讼中分配客观证明责任的主流学说。近年来,通过学界对于罗森贝克、汉斯普维庭 学者三月章指出,从西方法律发展历程来看,法案的结构自罗马法以来都是建立在有关的举证责任分配原则的学术成果上的。[38]而在我国,现行法律制定之时, ...
//www.110.com/ziliao/article-323036.html -
了解详情
规范,相对人应提出其为举证而引用的书证;[9]实体规范则指向出卖人、受托人、合伙人、无限公司和两合公司的有限责任股东等,而且后续判例 以尊重比例原则为前提,审慎地扩大解释。(参见:占善刚.论民事诉讼中的当事人之文书提出义务[J].求索,2008,(3):155.) [14]Fed. R. Civ. P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74255.html -
了解详情
诉讼之可行、必要。如2003年山东省乐陵市检察机关就对范某非法炼油污染环境提起了民事诉讼;同年,四川省阆中市检察机关就群发骨粉厂侵害环境一案提起了民事诉讼 的规定,环境诉讼的举证责任适用举证责任倒置的原则,环境公益诉讼是环境诉讼的一种,应该也适用这一原则。但是,笔者认为应同时考虑到环境公益诉讼中各类型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71399.html -
了解详情
按照谁主张、谁举证的原则分担证明责任,附带民事原告人和被告人都有可能成为证明主体。 三、刑事证明主体之辨析 我国传统证据理论对刑事诉讼中的证明主体有广义和 法学》2001年第1期,第39页。 [13]参见宋世杰著:《举证责任论》,中南工业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188页。 [14]学术界曾就证明责任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64661.html -
了解详情
证明责任的涵义分析可知,刑事诉讼中的证明责任原则上由控方承担,被告方不承担证明自己无罪的责任;但是当控方履行了举证责任以后,特别是控方继续履行其 证据分置于其左右之秤盘,并从而权衡何者具有较大之重量。李浩著:《民事举证责任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127页。? 盖然性占优势的证明标准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57591.html -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