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果联系与偶然因果联系,也不意味着偶然因果联系存在的案件中,行为人一定要负较轻的刑事责任,这问题也要具体分析。在存在偶然因果联系的情况下,如果行为人 损害结果,但并非出于故意或过失,该行为构不成犯罪,不负刑事责任。正如没有房子,地基仍然存在,没有刑事责任,并不能改变该行为与危害结果存在着客观上的因果 ...
//www.110.com/ziliao/article-751151.html -
了解详情
刑事归责的第一要素, 我国《刑法》第17条以年龄为标准将14周岁确定为最低刑事责任年龄, 14周岁以下为完全不负刑事责任年龄阶段。不可否认, 这种一刀切的 应考虑到情绪和心智成熟的实际情况, 现代的做法是考虑一个儿童是否能达到负刑事责任的精神和心理要求, 即根据孩子本人的辨别和理解能力来决定其是否能 ...
//www.110.com/ziliao/article-741277.html -
了解详情
又犯其他罪的,对其他罪只能由实行该种犯罪行为的人独自负责,其他共犯人对此不负刑事责任,范畴这就是实行过限理论。如甲、乙密谋共同盗窃,甲在门口望风和接应 。则该强奸行为即属于实行过限行为,不要作为共犯处理,应由实行行为人乙单独负刑事责任,即甲以盗窃罪论处,而乙则以盗窃罪和强奸罪并罚。同此类似而比较常见的 ...
//www.110.com/ziliao/article-485554.html -
了解详情
与收益关系进行评价;第二,面对巨大的灾难,如果仍然坚持纯粹的道德,则是一种不负责任,也是不理智的行为,毕竟道德是为人而生,而不是人为道德服务。 系自己守法意志受到外在干涉,无法进行正常判断的结果,此时,则应当免除或者减轻其刑事责任;警方或者检方都不得以自己的自由裁量权为由,秘密地给其提供保护。一般来说 ...
//www.110.com/ziliao/article-463000.html -
了解详情
(三)处理刑事案件的主要原则和方法 第一,未满10岁的儿童是完全不负刑事责任的。介乎10岁到14岁的儿童会先被推定为不能辨别是非的人,但如果控方能证实该儿童是明知故犯,那么这种推定便可以被推翻,从而令该儿童负刑事责任。例如,控方可传召儿童被告人的学校老师作证,指出该被告人曾被安排参加警务人员 ...
//www.110.com/ziliao/article-462300.html -
了解详情
的危险,不得己采取的紧急避险行为造成损害的,不负刑事责任。紧急避险超过必要限度造成不应有的损害的,应当负刑事责任,但是应当减轻或免除处罚。该条还规定: 。一是防卫过当的主要起因是受害人的不法侵害所致,因而受害者本人应承担主要过错责任;二是如果由防卫人全部承担受害人的损害,会挫伤防卫人的积极性,不利于 ...
//www.110.com/ziliao/article-330163.html -
了解详情
刑事公诉案件中,控诉与辩护方实际上并不平等,因此法律规定被告人不负证明责任,特殊情况除外。而在我国目前的刑事诉讼中,普通被告人难以获得免费的法律帮助,而且即使有 丙长期维持不正当两性关系,该大字报系对本人的污蔑,要求法院追究乙诽谤罪的刑事责任。在庭审过程中,乙承认该大字报为自己所写,惟其主张大字报上所 ...
//www.110.com/ziliao/article-323036.html -
了解详情
证据材料(第39条)和辩护人对有关犯罪嫌疑人不在犯罪现场、未达到刑事责任年龄、属于不负刑事责任的精神病人的证据(第40条)及时告知控方,也就是在 公诉意见传递于审判环节并置于法院司法审查之下,或者作为整个案件事实的举证责任承担者要负全面举证责任,把合法证据和非法证据及其对裁决的可能影响向法院一并释明。 ...
//www.110.com/ziliao/article-319247.html -
了解详情
虽然不需要把违法性的认识专门列入故意的内容,以免被人借口不懂法律逃避应负的刑事责任,但是在这个问题上,也不能绝对化,不能排除个别例外的情况。如果 条的规定:行为人行为时没有违法性的认识,如该认识错误不可避免,则对其行为不负刑事责任。如该错误认识可以避免,则对其行为减轻处罚,从而确定违法性认识因素在我国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91162.html -
了解详情
虽然不需要把违法性的认识专门列入故意的内容,以免被人借口不懂法律逃避应负的刑事责任,但是在这个问题上,也不能绝对化,不能排除个别例外的情况。如果 条的规定:行为人行为时没有违法性的认识,如该认识错误不可避免,则对其行为不负刑事责任。如该错误认识可以避免,则对其行为减轻处罚,从而确定违法性认识因素在我国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90827.html -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