纷纭,难有定论。这一方面浪费了大量的刑法理论资源,另一方面也导致立法上的模糊含混和司法中的无所适从。如果以行为与结果的因果关系作为本罪罪过的 》,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10月版,第65页。 [17]参见王作富《刑法分则实务研究》,中国方正出版社2001年版,第515页。 山东省泰安市中级人民法院 刘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65796.html -
了解详情
危害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是无法查证的。所以,相对因果关系理论是在环境犯罪领域占主流的,国际环境犯罪也是如此。 3.犯罪主体 在国内刑法上,自然人 (法学译丛)》1999年第3期,第105页。 [⑥]参见邵沙平:《现代国际刑法教程》,武汉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206-207页。 [⑦]参见甘雨沛、高格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56847.html -
了解详情
危害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是无法查证的。所以,相对因果关系理论是在环境犯罪领域占主流的,国际环境犯罪也是如此。 3.犯罪主体 在国内刑法上,自然人 (法学译丛)》1999年第3期,第105页。 [⑥]参见邵沙平:《现代国际刑法教程》,武汉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206-207页。 [⑦]参见甘雨沛、高格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56820.html -
了解详情
客观归责问题,责任是主观归责问题;二者相当于哲学上的因果责任与道德责任; [30] 因果责任与道德责任的根据不同。其次,如前所述,倘若将故意、过失、目的等 不成立犯罪。但是,在上述未遂的情形(除能否成为防卫对象以外),完全没有必要将其评价为刑法上的违法行为。 关于着手的认定,行为无价值论一般采取形式的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48286.html -
了解详情
预见性。 [4]由此可见,对于意外事件在刑法体系中的地位是存在较大争议的,这个问题主要涉及过失行为、过失犯的因果关系以及过失的心理内容等重大理论问题。一般而言 ,而意外事件是因为没有故意或者过失而不认为是犯罪,这两者在刑法上的理论意义是不同的,必须加以区分。 【作者简介】陈兴良,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46134.html -
了解详情
后果的,就应当以犯罪论处。案例一中,保育员王某作为一名老师,根据其职业上的要求她负有保护幼儿安全的义务,她在李某掉入粪池后有义务而且客观上又能够实施 ,同时参见陈兴良著《刑法哲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284--285页, [⑾]侯国云、梁志敏:《论不作为犯罪的因果关系》,载于《法学科学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42217.html -
了解详情
,必然要求民法上不作为责任理论因应此种变化。因为一方面,如果刑法上的不作为犯扩张,而民法上不作为侵权理论没有发展,那么,就可能出现某种不作为虽构成了犯罪,却 推定。若以结果不法说为基础,这几条仅仅实行了过错推定和因果关系推定的论断就是正确的。因为依据结果不法说,权益侵害征引违法,违法性不需要被推定。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41392.html -
了解详情
严重的趋势。提出应在环境犯罪中贯彻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 关于环境刑法的基础理论 关于环境犯罪的因果关系,黑龙江大学法学院副教授、日本北海道大学法学博士陈建旭介绍 予以说明。认为如果想要将疫学因果关系引进国内刑法理论,甚至在司法实践上加以适用,比较可行的方式是借鉴日本的立法例,参照日本公害犯罪处罚法第5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34170.html -
了解详情
的生命财产安全,成为社会安定的一大隐患。刑法修订及最高人民法院相关司法解释出台后,司法实务中对交通肇事罪的认定和处罚产生了认识上的不够统一,并演绎出许多 ,肇事者虽然没有实施救护行为,但由于介入了他人的救护行为这一因素,被害人的死亡结果和肇事者的逃逸行为之间的因果关系中断。对肇事者应在三年以上七年以下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31173.html -
了解详情
来看,如何认定行为人在主观上不希望或不放任危害结果的发生?这要看行为人所实施的行为与危害结果之间是否存在直接的必然的因果关系。因果关系直接,行为人的罪过形式 危害结果虽有直接的因果关系,但危害结果超出了行为人所追求的程度,这也是一种过失。 四、犯罪目的认定 对于故意犯罪来说都有犯罪目的,《刑法》中不是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5792.html -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