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外,法律对这些再审理由的明确性或称可靠性有很高的要求。这就从证明标准的角度抬高门槛,以限制提起不利于被告人的再审程序。 对于不利于被告人的再审 判处轻一些的处罚或者科处完全不同的矫正及保安处分。目前基本同意第二种评断标准,由于只规定“有利于被告人的再审”,因此这种赞同就只能体现在“判断是否有确凿的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5415.html -
了解详情
法律认定被告人有罪的,应当作出有罪判决”。显然,我国对刑事案件判决的证明标准就是“案件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 案件事实清楚,是指行为的发生、 。即均具有客观性、相关性和合法性; (2)案件事实、情节都有必要的证据予以证明; (3)证据之间、证据与案件事实之间的矛盾得到合理排除; (4)全案证据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5337.html -
了解详情
完全是由起诉方负责的,被告不承担任何据证责任;若国家未能达到有罪的证明标准,则判决有利于被告。但在某种情况下,举证责任有可能发生转移,因为在该 对侦查人员的提问,应当如实回答。”这是与中国已加入的《联合国少年司法最低限度标准规则》的有关规定是不一致的(该规则第14条2项提出少年刑事被告享有“保持沉默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5263.html -
了解详情
的依据。正是基于上述原因,《规定》第六十三条规定,“人民法院应当以证据能够证明的案件事实为依据依法作出裁判”。对“以事实为根据”进行了科学的、符合民事诉讼 的事实的真实性应当达到可以合理相信的程度。根据法律规定,民事诉讼与刑事诉讼的证明标准是不同的,罪刑法定、无罪推定是办理刑事案件必须遵循的原则,刑事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1558.html -
了解详情
主张构成明显的矛盾。之所以出现这个问题,原因可能不止一个,但至少可以说明我们关于证明责任的概念不准确。我国之所以长期未能解决这个问题,根本原因恐怕是我们忽视了 著:《民事证据研究》,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第139页。)再次,证明程度的标准不同。在主体承担“提供证据的责任”的情况下,不要求确证,只要求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1441.html -
了解详情
法则说[14].此说认为,一方当事人所主张的事实如非真实,则他方当事人不至于妨碍证明,当事人既然实施妨碍行为,通常可以想象的原因是证据对其不利。基于此 发挥法官的能动性并增强法律适用的灵活性与法律整体正义的实现程度。2、降低证明标准如前所述,如果举证妨碍一律导致举证责任转换的法律后果,有时会造成不公,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1243.html -
了解详情
通过“合法性”的形式表现的主观特性。因为当事人之间利益对立,其事实主张在未得到证明之前,不过是利己主义的假设。而且,由于纳入国家诉讼活动的范围,涉及国家强制力 实践中的意义-法律真实与客观真实的关系 前面谈了证据的主客观特性,自然涉及证明标准的问题。证据是客观存在的,主体凭借其认识能力是可以完全地把握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1121.html -
了解详情
四)关于“人民法院违反法定程序,可能影响案件正确判决、裁定”的再审改判标准问题。当事人提供证据证明原判决、裁定存在人民法院违反法定程序,已严重影响到案件正确裁判的 )审判人员犯有与本案有牵连的职务上的犯罪行为;(4)有充分证据证明参与案件审理的审判人员违背其法官职业准则对案件作出不公正裁判的行为。上述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9065.html -
了解详情
依赖的是多主体的诉讼参与,而不仅仅是裁判者的个人才智。 具体而言,除证明标准外,裁判者的事实认定能否“符合案件事实真相”还受到以下因素的影响:第一, 检察出版社2003年版,第223页。 [25] 吴宏耀、魏晓娜:《诉讼证明原理》,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第84—86页。 [26]“其证据之调查,重在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8549.html -
了解详情
方法。所以法官必须从审查证据入手,过滤能够将客观事实上升为有直接或间接证据证明的法律事实。传统审判理念强调追求案件的客观真实是裁判的唯一价值目标,程序 中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和可操作性。对涉及财产权或人身权争议的行政裁决案件应适用优势证明标准,因为在性质上这类案件属于经过行政机关处理的民事案件;对拘留、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7877.html -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