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缺漏,但司法解释不是万能的。比如最高人民法院2002年4月1日公布实施的《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以下简称《证据规定》是用来解决民事纠纷 较普遍的作法。因此,赋予人民法院强制证人作证的权利是完善我国证人制度的值得借鉴的诉讼举措。如果证人没有正当理由拒不出庭而造成案件审理的迟延,法院还有权责令其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1481.html -
了解详情
等等,由当事人决定,法院不予干涉。尽管为了防止当事人及其律师对发现程序的滥用,美国民事诉讼法加强了法官对发现程序的管理和控制,但仍然改变不了发现程序的主导者 对方或与案情有关的信息,只要这些信息“看起来可能导致发现可被采纳的证据”(《美国联邦民事诉讼规则》第26条〔1〕。一方当事人不能以所寻求的信息不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1446.html -
了解详情
的“真实”是一种最大限度地接近“客观真实”的“主观真实”。“盖然性优势”或“优势证据”中“优势”也是不可能被明确定义,可以表述为“案件事实的真实性大于虚假性”。“ 第54-55页。[12]我国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第67条规定:“在诉讼中,当事人为达成调解协议或者和解的目的做出妥协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1392.html -
了解详情
当事人之间的争端。为此,必须首先查明案件的真实情况。民事诉讼证据是当事人赖以提出诉讼主张、并证明其诉讼主张合法成立的根据;是法院查明案件事实、公正裁判 法律行为的成立,就应当以符合法律所要求的特定形式来加以证明。第二、证据必须由当事人按照法定程序提供和法定机关、法定人员按照法定程序调查收集和审查核实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1345.html -
了解详情
,只是在那些处于“中间状态”因而也更有可能属于“不起眼的大多数”的中级法院,其一审民事案件的审理中所从事的日常性程序运作才具有样本的意义。根据上述的考虑,我们 的程序运作方式。关于在庭前准备阶段的程序运作,我们的调研还涉及了最高法院《民事诉讼证据若干规定》中就指定举证时限等方面做出的规定在中院的诉讼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1256.html -
了解详情
当事人所主张的事实为真实,而不必经过法官和陪审团面前的证明[5].《日本民事诉讼法》第224条规定,当事人不服从提出文书命令时,法院可以认定对方当事人 妨碍的法律效果,而认为我国的举证妨碍法则是在最高人民法院的《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中才第一次出现[35].但实际上,最高人民法院于1998年发布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1243.html -
了解详情
仍然处于真伪不明状态时裁判案件的依据。但是,基于证明责任分配规则对当事人提供证据责任的牵动[33],司法实践中证明责任分配规则实际上在证明活动之初就开始 (7)请求变更现状的当事人理应承担证明责任,等等。[35]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若干问题的规定》第7条规定:“在法律没有具体规定,依本规定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1004.html -
了解详情
总计将近30000人。由联邦法院649名法官审理1990年联邦法院受理的207742件民事案件,平均每个法官审理320件,1984年曾经达到每人平均每年审理508件。 有低于5%的案件才进入审理阶段。因此,对民事诉讼程序来说,主要对庭前程序进行改革:1.在证据开示程序中导入公开制度。1980年以来虽然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9813.html -
了解详情
程度)(大陆法系)。所谓疏明(Glaubhaftmachung),是指法官根据有限的证据可以大致推断要证事实为真的状态,就是说当事人或公诉人对自已所主张的事实 所解决案件的性质不同,所以在证明标准上应有所不同。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第73条中规定,双方当事人对同一事实分别举出相反的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9056.html -
了解详情
举证能力参差不一为由否定我国举证责任上建立完全的当事人主义模式是没有依据的。因为证据是已然法律关系遗留在现时空下的“权利凭证”,当事人作为已然事件的在场者最有 载《南京大学法律评论》1997年春季号。[26]转引自田平安:《民事诉讼证据初论》,中国检察出版社2002年版,第114页。[27]例见德国法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8883.html -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