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这种尊重对于有效地解决冲突来说是不可或缺的。”〔7〕现代司法制度的许多程序设计,例如民事诉讼中的证据开示制度,证据在法庭上展示和对质,双方当事人 握有决策权,而能够决定案件最终结果的人们却大多不参与审理,隐藏在帷幕的背后,无论如何,这是对于我国法律所规定的公开审判原则的公然违反。不过,这样的体制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8380.html -
了解详情
许多改革,实际上只是对现行法的原则和具体规定的落实,如公开审判等[11];司法机关地位的提高实际上也只是对宪法既定原则制度的确认。因此,仅从现有 出版社,2002年,312页。 [16] 关于我国原有民事诉讼模式的分析,参见拙作:简论马锡五审判方式——一种民事诉讼模式的形成及其历史命运,这里不再赘述。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8291.html -
了解详情
的事实,据此作出裁判才符合程序正义要求。而作出这样认定的理论依据是举证责任理论。民事诉讼的举证责任理论确立了这样的观念:第一,举证责任有行为意义的举证 中的枉法裁判找到根据;第二种情况可以从判而不审的审判委员会制度找到印证。如果中国的证据对于法官,“心证”仍然是羞羞答答抱着琵琶半遮面,那么市场经济所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8229.html -
了解详情
要政府或上级部门同意,这种规定就不合理,这是用行政命令在指挥法院的司法审判。再比如说,在民事诉讼中,当事人可以随时提出证据,这种规定本来是合理的,但 ,我国加入了许多国际公约,这些国际公约中的程序基本权同样对我国民事诉讼可以直接适用。这就是诉讼程序的宪法化和国际化的问题。我们要站在宪法和国际公约的高度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8114.html -
了解详情
的书写格式或表述内容。目前在我国,我们依据法院判决书判决所针对或适用对象和诉讼程序的差异,可将法院判决书大致分为刑事判决书、民事判决书和行政判决书三大类, 人员对案件事实或适用法律认识上的分歧,没有体现审判人员不同的观点,使合议庭制度和集体审判制度形式化;同时也反映出审判不够公开或对人类认识和思维的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7947.html -
了解详情
内容笼而统之地在开庭中一并审理,反而弱化了庭审功能,降低了审判效率,与审判方式改革目的相悖。概言之,我国民事审理方式呈散漫化状态。相对于审理散漫化,审理集中化 。要使审前准备程序发挥整理争点和证据的功能,在我国目前的民事诉讼体制下,必须建立答辩失权和证据失权制度。由于被告在整理证据时必然提出答辩意见,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4001.html -
了解详情
和新情况,对于这些发展趋势和新情况的探讨将有助于进一步完善我国民事诉讼制度。一、民事诉讼法的宪法化相对于以往,民事诉讼法呈现出高度的宪法化倾向,强调民事诉讼法 美法系民事诉讼法本来就存在着共通之处,比如强调法官的中立和当事人的平等、公开审判、直接言词原则、辩论主义和处分权主义,等等。就辩论主义强调:在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3937.html -
了解详情
法院只能以证据能够证明的案件事实为裁判的依据。民事诉讼的客观规律决定了民事诉讼的证明标准只能是“法律真实”。在程序公正、公开的条件下,人民法院通过依法 内提出证据,逾期将丧失提出证据的权利的制度。我国民事诉讼没有举证时限的规定,而是采取“证据随时提出主义”的做法,《民事诉讼法》第125条规定,“当事人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3415.html -
了解详情
表现是:(一)“主办法官一人主持询问”取代开庭审理违反我国民事诉讼实定法关于公开审判原则的规定。我国《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五十二条规定:“第二审人民法院对 著《当事人基本程序保障权与未来的民事诉讼》一文中指出:“仅仅有理论上规定接近正义的权力是不够的,在任何发达社会的法律制度下,必须实现实效性接近司法之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3388.html -
了解详情
现状与不足由于我国民事诉讼制度受两千多年来封建专制和大陆法系法律制度的影响,实行的是超职权主义的诉讼模式,这种超职权主义的审前准备程序在审判实践中暴露 审查的对象、内容上,以及审查的方式、方法上都要对双方公开,让双方了解审查的全过程,并亲身参与。平等对抗规则。也就是说民事诉讼的原被告双方在审前程序中,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3386.html -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