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版 第117-118页 ②参见王茂华、邓运日《试述民事诉讼的直接言词原则》 载于《福建审判》1998年第3期。 ③参见《人民法院五年改革纲要》 《民事证据法及其程序功能》 法律出版社 1997年版第57页;齐树洁主编《民事司法改革研究》 厦门大学出版社 2000年10月版;张淑兰主编《民事诉讼法学》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5602.html -
了解详情
不能作为裁判的基础。”3从这些内涵,我们可以看出,在大陆法系民事诉讼的的辩论原则中体现出的是民事诉讼的私益性这一根本特质,尽管我们在前面也说过,民事 与制度真实的结合。 (2)、经验法则和法官职业道德的引入 《规定》的第六十四条这样规定:审判人员应当依照法定程序,全面、客观地审核证据,依据法律的规定,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5583.html -
了解详情
依据。作者试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讨论: (一) 程序安定理论。所谓程序安定,是指民事诉讼的运作应依法定的时间先后和空间结构展开并作出终局决定,从而使诉讼 案件的优势,提高司法效率。但却不利于对举证时限的统一规范。可能造成同一法院、同一审判庭、不同审判人员的用意,单从当事人方面来看,这就容易造成当事人对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5569.html -
了解详情
改革中,其价值取向应为“相对当事人主义”,即充分借鉴英美法系国家之“当事人主义”的审判经验,将举证责任在很大程度上倾斜于当事人双方,同时保留我们自己的成功 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受到保护,这是民事诉讼的任务之一。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是法律正义的内容之一,而法律正义还有一个更深刻的内容,就是不允许用非正义的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5450.html -
了解详情
和经济性的提高构成了影响,也和民事诉讼的私权本质背道而驰。 第二,滞后于司法实践,从而使得实践中的诸多问题无法处理。比如,在审判实践中,大量的民事经济 ,我国民事诉讼法规定适用普通民事诉讼程序,对第四个则作了专门的规定。由于人事诉讼涉及公共利益,与社会上的公序良俗直接相关,各国法院一般采用干涉主义。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5435.html -
了解详情
由公正、效率、效益三者构成。 效率的概念反映行为的快速、有效,诉讼效率则指在诉讼程序中各种主体行为的速度及有效性。民事诉讼的目的在于实现当事人的 ,同时也被视为司法审判民主化的一个表征。 5.制约与监督性 “制约”者,牵制、制衡,约束;“监督”者,监察、督察、督促。制约与监督表明民事诉讼中多种主体之间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5336.html -
了解详情
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对其中的一些规定,笔者作为长期工作在民事审判一线的审判人员,认为存在一定的缺憾,有待于在理论上和立法上得到解决。一、证据 先定后审-法庭在审理前先排除一部分证据,然后再进行庭审质证?众所周知,民事诉讼的庭审质证是对证据的真实性、合法性、关联性进行质证,并通过对证据“三性”的综合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1640.html -
了解详情
侵害或与他人发生争执时都有请求独立的法院予以公正审判的权利。裁判请求权之保护理应是我国设计和运作民事诉讼制度和进行民事司法改革的最高理念。裁判请求权的实现 受理。我们并不一概地排斥民事诉讼的前置程序,前置程序的设计确有其必要性,但前置程序的设置应当由法律规定,而且前置程序本身也是一种纠纷解决机制,最高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1468.html -
了解详情
案件才进入开庭审理阶段〔4〕(P23),这无疑是审前准备程序的功劳。其三,审前准备程序使即将进行的审判程序变得更为简单和公平。之所以变得更为简单, 程序的优势的同时,也应看到它的不足。如前所述,在美国联邦民事诉讼规则中规定发现程序是美国民事诉讼的一项重大改革,但实践的结果却出现了未曾预料到的种种问题。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1446.html -
了解详情
纠纷时,国家必须最大限度地尊重当事人处分权;民事诉讼的目的之一是解决当事人之间的纠纷,如果 当事人具体地就某个诉讼行为约定实施或不实施,或对争执的实体 ,二审法院不得发回重审。 五、对于其他诉讼程序上的问题可否达成契约并对审判权产生制约 法定审限已届满或审判组织准备当庭宣判,而当事人双方请求给予一定的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1109.html -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