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是在那些处于“中间状态”因而也更有可能属于“不起眼的大多数”的中级法院,其一审民事案件的审理中所从事的日常性程序运作才具有样本的意义。根据上述的考虑,我们 的程序运作方式。关于在庭前准备阶段的程序运作,我们的调研还涉及了最高法院《民事诉讼证据若干规定》中就指定举证时限等方面做出的规定在中院的诉讼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8829.html -
了解详情
德国慎重得多。在法律直接为当事人提供向对方或第三者收集证据及其他信息的手段这方面,美国民事诉讼的发现程序无疑走得最远。这项制度很大程度上 的启发。“当事人照会”指一方当事人可以用书面方式向对方就其主张和掌握的证据等事项提出询问,因此很有些类似于发现程序中的“质问书”(interrogatories)。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8827.html -
了解详情
是一种最能强化当事人参与意识和责任感的方式。在民事诉讼中,由于当事人之间的利益之争最终要转化为证据之争,因此庭审充实化的关键在于:证据 留下的却是‘询问笔录’、‘调查笔录’乃至‘质证笔录’”,甚至“有法官对一方当事人提交的证据通过电话让另一方当事人质证,从而形成‘电话质证笔录’”。正如王亚新先生指出的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8692.html -
了解详情
明确,鼓励和放纵了一方当事人向另一方当事人搞突然袭击,甚至有部分当事人借机拖延诉讼,重复开庭,多次再审。再有“当事人动动嘴,法官跑断腿”情况的大量存在,稀缺 人民法院于2001年12月6日通过了《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对民事审判实践中迫切需要明确的有关证据问题作出了规定。如:明确了举证责任倒置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8660.html -
了解详情
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以司法解释的形式确立了证据规则,为解决当前审判实务中对民事诉讼证据的举证、质证、认证等提供了规范的依据,也为以后以 立法 公正与效率的产生。当然这种外部的监督并不等于随意的党政干扰。 四、提高我国民事公信力的对策和措施 针对以上笔者分析的原因和实现司法公正道路的探索我们可以发现要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8356.html -
了解详情
这种证明责任在当事人之间如何配置的问题。一般而言,承担较重举证责任的当事人在诉讼中将处于更为不利的地位,因此,举证责任的分配与当事人利益保护直接相关。 从 变更或消灭的对方当事人负举证责任。2001年11月颁布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 (以下简称《规定》)基本确立了这一举证责任分配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4783.html -
了解详情
明确起来;把人民法院的审判过错(包括审判人员的主客观过错)与当事人的自身诉讼过错区分开来。把人民法院的审判过错(包括审判人员的主客观过错)作为进行再审 ,人民法院就得再审,并且由人民法院承担错判责任(虽然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中明确规定不属于错误裁判案件,但当事人、社会各界会认为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4113.html -
了解详情
在诉讼过程中有效参与的具体权利,同样没有程序的正义可言。反之,给予当事人参与诉讼的权利以及保障这种参与权的具体权能的有效实现,本身就是对程序正义的独立价值的 解决的问题。2002年4月1日起施行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以下简称《证据规定》)对此已作出相对合理的规定,即当事人对举证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4035.html -
了解详情
,当事人可以故意回避排除规则,运用所谓的“迟延逃避”或“上诉逃避”,也可以通过扩大诉讼请求或提起反诉回避排除规则。有建议禁止这些规避途径,从而使当事人不得不按照 的作用有限,这就不至于出现美国律师拖延诉讼的情况。在德国民事诉讼制度改革过程中,曾有人提出引进美国的证据开示程序的建议,用意在于扩大当事人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4030.html -
了解详情
提出主义”。最高人民法院2001年12月6日制定的《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下称《民事证据规定》)对此进行了变革。例如,第33条规定举证 上的利益。在我国审判方式改革过程中,基于当事人法律知识欠缺、难以适应当事人主义诉讼模式的实际情况,法院将“指导当事人举证”作为改革的重要配套措施。实务中主要有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4001.html -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