效力,在不需要未参与法律行为的受益第三人任何意思表示 (特别是同意)的前提下,该法律行为就可以直接对第三人的法律领域产生效果,有关的权益也将直接地 处理,尤其是没有能够超越利他合同这个具体的利他法律行为的范畴,去考察具有一般性意义的利他法律行为的制度构造问题。由此导致的结果就是,在性质上 颇为类似的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86243.html -
了解详情
,确定该条款的真实意思。但这仅仅是合同解释的原则,而同法第61条、第62条的规定可视为合同的补充解释,此外,现行法律对法律行为解释没有详尽的 意愿;另一方面,在合同因受欺诈、胁迫、乘人之危、错误等原因导致当事人订约时意思表示不真实,对合同争议条款进行解释时,应充分考虑当事人内心真意,而不能片面强调它们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64534.html -
了解详情
不在实质上作出一种道德评价,它只是谴责意思表示过程中存在的不公正性(如欺诈、胁迫等),从而在程序上对法律行为的质量进行控制(注:1865年的阿根廷 胁迫往往也已得到确认。因此,以暴利行为的构成来确认合同的无效也就失去其意义。[4](P113)对此,德国民法典其实是有所考虑的,其第138条第2款的规定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55678.html -
了解详情
直接的涉他效力,在不需要未参与法律行为的受益第三人任何意思表示(特别是同意)的前提下,该法律行为就可以直接对第三人的法律领域产生效果,有关的权益也 的处理,尤其是没有能够超越利他合同这个具体的利他法律行为的范畴,去考察具有一般性意义的利他法律行为的制度构造问题。由此导致的结果就是,在性质上颇为类似的利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50170.html -
了解详情
,是德国民法学者将民事法律行为的概念和理论进一步精致化的产物。本文拟通过对民事法律行为理论的探究,试图分析物权行为的构成和公示行为的性质,以明确物权行为 【2】民事法律行为的实质就是意思表示中的权利义务关系,它是双方当事人所意求的法律关系的体现,只要行为人表示出足以为外界识别的具有法律意义的必要内容,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41751.html -
了解详情
法律行为的前提,应为双方当事人实施该种法律行为的共同前提,一方当事人为意思表示的前提,非为该项法律行为的前提。上述原理,显然是德国民法理论在阐述处分行为 此类行为通常具有无因性,故以有因与无因对法律行为进行分类是一种没有意义的分类。 【作者简介】尹田,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 【注释】 [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33424.html -
了解详情
法律行为的前提,应为双方当事人实施该种法律行为的共同前提,一方当事人为意思表示的前提,非为该项法律行为的前提。上述原理,显然是德国民法理论在阐述处分行为 此类行为通常具有无因性,故以有因与无因对法律行为进行分类是一种没有意义的分类。 【作者简介】尹田,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 【注释】 [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33423.html -
了解详情
法律行为的前提,应为双方当事人实施该种法律行为的共同前提,一方当事人为意思表示的前提,非为该项法律行为的前提。上述原理,显然是德国民法理论在阐述处分行为 此类行为通常具有无因性,故以有因与无因对法律行为进行分类是一种没有意义的分类。 【作者简介】尹田,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 【注释】 [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33422.html -
了解详情
行为的范围要广。在德国民法中,虽然意思表示是法律行为的基本要素,并不等于法律行为,但学者们从不怀疑法律行为的本质就是意思表示。(注:刘清波著:《民法 如此,他在对无因性进行利益衡量时,很少顾及法律概念之间的逻辑关系,这种模糊的分析虽然很难出破绽,但将它作为法律制度的理论根据仍缺乏积极的意义。众所周知,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3078.html -
了解详情
民法典首先加以规定,并为此后各国的民法所接受。我国《民法通则》规定的“民事法律行为”,其实也是对“法律行为”概念的一种继受。[⑦]然而,我国 、旨在引起某种法律效果的意思表示”。[⑧]法律行为制度在民法中的重要意义在于它是“实践私法自治的主要手段”。[⑨]一般说来,在传统民法理论上,法律行为的本质属性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2453.html -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