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而在其外延上失去了封闭的周延性。 (3)检察官的客观义务缺乏制度上的保障机制。检察官的客观义务既然作为检察机关参与民事诉讼的一种行为规范,那它必然 的规范,深挖其内涵,展示其充分的外延,应当被视为民事诉讼相关立法技术的基本准绳。我国民事诉讼法关于检察机关参与民事诉讼的规范显得较为简陋,一个很重要的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84357.html -
了解详情
的不利后果,法官通过行使释明权来平衡当事人辩论能力的差异。我国民事诉讼模式正向当事人主义过渡,对于释明权制度的构建仍处于不完善状态,由于绝对当事人主义有其 不平等,对方当事人可以提出异议。法官必须中立地行使释明,并且程序应公开透明,平等的向双方当事人行使,听取各方意见,即使只需要向一方行使释明权也要向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77580.html -
了解详情
传统紧密相关。 与此相对,大陆法系国家长期以来重视口头主义,包含有败诉等实质内容的判决原理上都必须经过开庭审理才能够做出,对于未经口头审理就作出实体判决持相当 ,以不应诉判决来强制被告答辩,在我国民事诉讼的框架内存在着结构性的障碍。在我国民事诉讼制度上,公开审判是一项宪法规定的基本原则。在此原则的指导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70982.html -
了解详情
监督流于形式。相反,如果这种对诉讼活动的监督能够形成一种规范的制度并且形成法律,使之成为民事诉讼机制的一个组成部分,从而被纳入法院审判活动的运行体系中,那么, 的模式。在前文,笔者提出构建我国民事诉讼的三权制衡机制,这种机制的主要特点就在于检察机关是作为一种独立的特殊主体参加到民事诉讼活动中,而不是以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65768.html -
了解详情
诉讼、民事诉讼、行政诉讼是近现代法治国家的三大诉讼制度。在我国,行政诉讼虽然起步较晚且发韧于民事诉讼,但行政诉讼的独特地位和重要性却日渐突出。本文拟从两种诉讼制度的特征和联系与区别等方面入手,探讨两种审判思维方式的差异和关联诉讼及竟合诉讼问题。 一、行政诉讼与民事诉讼的特征比较 通常意义上的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51028.html -
了解详情
协议的比率较高,与此相联系的是对改革完善我国民事诉讼调解制度进行探讨的文章较多,而对和解制度进行研究的文章少见。审判实践中,由于一些法院片面追求调解率 和成立条件,德国法律规定,和解是当事人之间的协议,只在案卷上作为合同进行登记,在法庭上公开宣读并经当事人同意。其适用的规则是德国民法典第779条的规定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6094.html -
了解详情
5%的案件才进入审理阶段。因此,对民事诉讼程序来说,主要对庭前程序进行改革: 1.在证据开示程序中导入公开制度。1980年以来虽然对加强发现程序 年版 3. 罗结珍译《法国新民事诉讼法典》中国法制出版社1999年版 4. 何 兵《从美国民事诉讼的困境看我国民事审判方式的改革》载《中外法学》1996 5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5527.html -
了解详情
对重构我国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制度的几点思考 1979年《刑事诉讼法》由于受当时历史背景、人文条件以及权利意识的影响,从现在的角度看在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的程序规定 第六,在法庭审理阶段,有申请审判人员回避的权利,有申请不公开审理的权利,有参与案件事实调查的权利。 此外,由于附带民事诉讼本质上是一种民事诉讼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5164.html -
了解详情
体现民事诉讼的程序价值,而不需要其他的媒介。例如回避原则,其目的和功能在于通过设置一个使可能导致当事人双方平等诉讼地位失衡的审判人员回避的制度 网(www.civillaw.com.cn)。(10)张卫平:体制转型与我国民事诉讼理论的发展,《法律图书馆》(www.law-lib.com)网站,转引自《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2747.html -
了解详情
进行质疑和认可。法官也处于一个消极中立的状态。然而质证程序的意义是为了削弱我国民事审判中的职权主义倾向, 既要保持法官的积极性、主动性, 又要发挥当事人在解决纠纷 相关的规定较少, 这是质证权在我国民事诉讼实践中存在的一个较大问题。但任何法律制度的发展与完善都是在不断地出现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
//www.110.com/ziliao/article-822284.html -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