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起紧密相关。随着危险犯成为立法者在解决安全问题时所倚重的工具,侵害结果及相应的因果关系逐渐丧失其作为责任根据的地位,由此而深刻地改变了刑事责任根据的基本 刑罚权才允许介入。这倒不是说古典刑法体系不关注预防的目的,而是说预防并非一种独立的国家策略,借以调控社会运作,国家所使用的其实只是个案实施的制裁, ...
//www.110.com/ziliao/article-489462.html -
了解详情
最高人民法院认为:被告人李荣辉、邓国劲、王平等,无视国法,不顾人民生命安危,明知工业用酒精加水兑成酒食用对人体有危害,却故意大量兑制出售,造成多人 安全的其他方法。当然,在当时以其他危害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的犯罪还不是一个统一的罪名,而是根据行为人实际使用的危险方法确定罪名。对此,我国学者也持肯定的见解, ...
//www.110.com/ziliao/article-466683.html -
了解详情
的从属性。 我国现行刑法第29条以及旧刑法第26条都只是规定教唆他人犯罪的,应当按照他在共同犯罪中所起的作用处罚。现行刑法第27条与旧刑法第24条都仅规定在 甲以间接正犯的故意,将毒药谎称为治病药物交给乙,让乙喂给患病的丙吃。乙明知是毒药,仍然喂给丙吃,导致丙死亡。对此,几乎没有争议地认为甲的行为成立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96963.html -
了解详情
火药枪却构成非法储存枪支罪被判处三年有期徒刑,实在怪异!笔者认为,即便明知是他人非法制造的枪支,由于只有1支民用枪支,应认定为非法持有枪支罪,适用三 ]可是从实践中看,认定危险物质犯罪时并没有进行是否存在具体的现实的危险的判断,而是只要实施了上述行为,即便行为人采取了科学合理的方法防范危害,仍以上述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68974.html -
了解详情
也是有区别的。 1.刑法上的没收是对有责地实施了故意犯罪的行为人或者参与人科处的一种附加制裁[80]。为什么要没收行为人行为时所使用的工具或者行为的产物, 如果第三人至少由于轻率而致该物或权利被用作犯罪或预备犯罪的工具或对象的[86],或者在犯罪之后判决之前明知该物可能被没收[87]而以应受谴责的不当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58437.html -
了解详情
可以没收在偷逃税收罪、违反禁止性规定罪和税收窝藏罪中涉及到的物品、货物和其他东西,以及实施犯罪中使用的运输工具。偷逃税收罪还可以附加判处吊销犯罪人的驾驶 以下罚金或不超过3年监禁,或二者并处; 故意提交失实税收文件罪,是指故意向国家税收总局提供任何明知是虚假的名单、报告书、帐册、陈述或者其他文件的行为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57134.html -
了解详情
发生的态度,这样,对于其行为造成他人死亡的结果而言,其认识特征是明知可能性,其意志因素是放任结果的发生,这完全符合犯罪间接故意的构成。[10]在聚众犯罪中, 应当根据各自在此整体行为中的地位、作用、所使用的工具、行为的积极性程度等,综合评价其应承担的刑事责任,分别处罚。我们应把聚众犯罪转化犯中直接致人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8776.html -
了解详情
发生的态度,这样,对于其行为造成他人死亡的结果而言,其认识特征是明知可能性,其意志因素是放任结果的发生,这完全符合犯罪间接故意的构成。[10]在聚众犯罪中, 应当根据各自在此整体行为中的地位、作用、所使用的工具、行为的积极性程度等,综合评价其应承担的刑事责任,分别处罚。我们应把聚众犯罪转化犯中直接致人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8449.html -
了解详情
的从属性。 我国现行刑法第29条以及旧刑法第26条都只是规定教唆他人犯罪的,应当按照他在共同犯罪中所起的作用处罚。现行刑法第27条与旧刑法第24条都仅规定在 甲以间接正犯的故意,将毒药谎称为治病药物交给乙,让乙喂给患病的丙吃。乙明知是毒药,仍然喂给丙吃,导致丙死亡。对此,几乎没有争议地认为甲的行为成立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8397.html -
了解详情
就是应当知道。值得注意的是,在此,明知与应知是并列关系。明知是指故意,对此在刑法理论上并无异议。因为我国刑法关于犯罪故意的规定就是以明知自己的 秘密的行为,以及行为人违反约定或者违反权利人有关保守商业秘密的要求,披露、使用或者允许他人使用其所掌握的商业秘密的行为。有的行为既可以由故意构成,也可以由过失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1351.html -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