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犯罪主观方面来探讨刑事被告人主观方面各要素的认定问题。 一、犯罪故意的含义及其认定 (一)犯罪故意的含义 刑法上犯罪的故意是罪过形式之一,指故意犯罪的主观 ,如何认定行为人在主观上不希望或不放任危害结果的发生?这要看行为人所实施的行为与危害结果之间是否存在直接的必然的因果关系。因果关系直接,行为人的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57879.html -
了解详情
义务的危害也因此终止,则属于犯罪中止。 二、关于受贿罪的要件 1、利用职务上的便利 如何理解职务上的便利,目前在我国刑法学术界主要存在以下二种不同的观点 情况的受贿也比较少见,因此,同样需要查明二者之间的因果关系。 三、受贿犯罪的侦破对策 在谈了受贿犯罪的本质及其要件后,从微观视角去浅析一下侦破对策。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57196.html -
了解详情
另一方面,风险及危害后果之间的因果关系链条清晰明显,对风险制造人追责不会产生过多举证负担。传统社会的生活生产方式及风险特征则决定了其刑法保护范式,故而罪责自负 上的行为,而且还要求具备可将行为归咎于行为人的主观上的故意或过失态度。因此,责任主义首先是一种主观责任主义,是在否定客观责任主义或结果责任主义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56798.html -
了解详情
另一方面,风险及危害后果之间的因果关系链条清晰明显,对风险制造人追责不会产生过多举证负担。传统社会的生活生产方式及风险特征则决定了其刑法保护范式,故而罪责自负 上的行为,而且还要求具备可将行为归咎于行为人的主观上的故意或过失态度。因此,责任主义首先是一种主观责任主义,是在否定客观责任主义或结果责任主义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56317.html -
了解详情
大。我国学术界和立法界对精神利益的保护有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最终从法律上肯定了对公民和法人的精神利益的保护。《刑法》第246条规定,对于侮辱罪、 民事损害就不应承担赔偿责任。被害人也不应提起附带民事诉讼。犯罪行为与民事损害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犯罪行为具有造成民事损害的现实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48891.html -
了解详情
}。显然,在明确了具体行为与法律规定的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后,行为刑事可罚性的根据就在于行为人没有在意识上保持谨慎、集中和紧张,以至于意志 [Z].于志刚译.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2005.100. {22}赵慧.刑法上的信赖原则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64-66. {23}刘守芬,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46204.html -
了解详情
罚的危险。 另一方面,并不是只有和行为人的行为有因果关系的要素才对行为的社会危害性具有影响。如刑法第三百四十条所规定的非法捕捞水产品罪,行为人只有在 首先,可能会混淆犯罪故意和一般违法故意之间的区别。众所周知,刑法上的犯罪故意和一般违法行为的违法故意之间的区别在于,前者的场合,行为人必须认识到自己的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41008.html -
了解详情
地分配损害,为受害人提供求济。第二,两者采用的标准不同。在刑法上因为没有过失(主观)而不构成犯罪行为,在民法中的医疗事故损害赔偿却因为有了过失(客观)而构成 的损害。2、损害事实必须与医疗行为有法律上的因果关系的事实。3、损害事实不一定是已经发生的事实。如对被扶养人的扶养费等。4、损害必须是可确定的,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38717.html -
了解详情
(Liszt)。李斯特认为,共犯(教唆犯)行为与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因为正犯自由意思所作出的犯罪行为业已中断,从而共犯(教唆犯)本身并不可罚。 法制背景下,唆使他人对自己实施杀害行为但没有被杀死的被害人,由于自杀者的生命在刑法上不受保护,因此不构成杀人罪的教唆犯。[18]这样,与其说论者是支持修正的惹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32464.html -
了解详情
坚持结果无价值,因此在未遂犯的解释上,认为行为决意(故意)是客观结果的主观替代品,而在既遂犯中,由于具备引起结果的因果关系,就不需要考虑行为决意, 思潮》,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05年版,第129页。 [18]林东茂:一个知识论上的刑法学思考,台湾《刑事法杂志》1998年第2期。 [19]参见于洪伟: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8850.html -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