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国家安全部、司法部关于推进以审判为中心的刑事诉讼制度改革的意见》,全面推进改革工作,最高人民法院制定了《关于全面推进以 疑罪从无原则,认定被告人有罪,必须达到犯罪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的证明标准。不得因舆论炒作、上访闹访等压力作出违反法律的裁判。 4.坚持程序 ...
//www.110.com/ziliao/article-640539.html -
了解详情
核心在于诉讼价值的选择以及相应的具体运行制 度安排。 1997年颁布实施的刑事诉讼法从打击犯罪与保障人权的利益均衡角度出发,一方面,在制度设计上规定 完善了非法证据排除规则,引进了国际刑事司法中普遍采用的 “排除合理怀疑”法则,清楚完整地界定了证据“确实充分”的证明标准。 新刑诉法的上述改革,意在强化 ...
//www.110.com/ziliao/article-499156.html -
了解详情
的责任。例如,为维护辩护人的合法权益,保证辩护人依法履行职务,关于修改刑事诉讼法的决定规定,辩护人、诉讼代理人认为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及其工作人员 有关机关进行纠正。 除了以上内容外,本次刑诉法修改还对证据定义和种类、证明标准、举证责任,取保候审和监视居住的监督管理,辩护人和诉讼代理人的申请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80999.html -
了解详情
即要求域外证据达到客观真实。由此可见,如果说法律真实证明标准的明确确立,是我国民事诉讼一大进步的话,域外证据证明制度的确立则是一大退步。最后,从实证方法上 ,而且已进一步扩大到《关于行政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中去了,是否最后扩充到刑事诉讼中,还不得而知。笔者认为这种适用上的扩充将会产生更大的负面影响。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60809.html -
了解详情
前者,法院得以其私人知识而利用,故法院不知时,只须经自由的证明即可,且不受当事人自认之拘束,违反时,属判决违背法令,得 2007: 111;并参见江伟.证据法学[M].北京:法律出版社, 1999: 57;卞建林.刑事证明理论[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2004: 129. [3] 还有称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52054.html -
了解详情
,当事人(检察官和被告人)的诉讼活动包括当事人的各种主张、举证和陈述意见成为刑事诉讼的中心,充分平等地发挥检察官和被告人及其辩护人的作用,法院的职权活动 ,以求得胜诉。[12]加之很难断定陪审团是否真的适用了排除一切合理怀疑的证明标准,陪审团的裁决神秘且不可审查是否是达致真实裁决的有效方式。[13]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46218.html -
了解详情
,对方矢口否认时,由于司法实践中对家庭暴力采用的是排除一切合理怀疑的刑事证明标准,受害人能够提供诸如伤照、病历、报警记录、子女证言等间接证据;并且 视其情节轻重处以罚款、拘留。构成犯罪的,移送公安机关或者告知受害人可以自己提出刑事诉讼。最重要的,根据人身保护裁定,受害人可以直接找警察,要求警察保护自己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37011.html -
了解详情
感性的认识,而是建立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通过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活动。在刑事诉讼中,对证据的审查判断贯穿在侦查、提起公诉、审判各个阶段中。其中,侦查 ,因为证明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达到事实清楚、证据的充分的证明标准。因此,还应当从证据的质量、数量上对案件进行综合分析,使案件的证据能形成一个充分、完整的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15123.html -
了解详情
相济刑事政策在诉讼程序乏力的前提下表现出“想宽宽不了,想严无法严”的尴尬局面。 第二,在审判阶段,尽管法律规定“重证据,不轻信口供”,证明标准也要 再次“变味”。 第三,在刑罚执行方式上,尽管刑罚的执行过程隐蔽,但是仍然注重通过刑事司法的展示来实现其威慑功能,比如公开批捕、公开审判等司法仪式和各种标语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68771.html -
了解详情
或退赔仍不能弥补损失由民事审判庭审理时,由于民事诉讼与刑事诉讼证据的证明标准不同,刑事诉讼采用排除合理怀疑的原则,要求证据确实、充分;而民事诉讼 刑事案件被害人由于被告人的犯罪行为而遭受精神损失提起的附带民事诉讼,或者在该刑事案件审结以后,被害人另行提起精神损害赔偿民事诉讼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据此,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60836.html -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