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院包揽调查取证,相当一部分案件本来由当事人举证的,却由审判人员四处奔走,收集证据证明当事人的主张,造成法官和当事人界线混淆,责任不明,而法官包办取证不仅增加 是保障法官的地位;最后是建立和完善科学有效的监督机制。五、结束语民事诉讼证据制度的内容是博大精深、浩如烟海的,本文的论述仅从举证、认证、质证、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3324.html -
了解详情
证据的“适时提出主义”要求和与之相应的答辩和证据“失权”(民事诉讼失权研究,参见张卫平著《诉讼构架与程式》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年6月版第 .预审法官及其职权?在职权主义传统浓厚的司法制度中,法官主宰着审判程序,诉讼的发动、展开和结束,法官都积极地参与。而在当事人主义(adversarysystem)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3200.html -
了解详情
再审?包括当事人申请再审、人民法院依职权提起再审、人民检察院抗诉启动再审?,现行的《民事诉讼法》并无作出明确规定。虽然,该法第182条作出“当事人申请再审,应当 原则后,将如何认定再审时当事人举出的新证据﹖笔者认为,再审程序中新证据的界定,应该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第44条“《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3159.html -
了解详情
目的,我们不难发现,其规定主要在于通过明确的规范来引导当事人正确行使增加、变更诉讼请求的权利,从而维护各方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并进一步提高人民法院的审判效率。[参考文献 1999年10月第1版。8、李国光主编:《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的理解与适用》,中国法制出版社2002年2月第1版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2828.html -
了解详情
来进一步完善。《若干规定》第34条规定,当事人应当在举证期限内向人民法院提交证据材料,当事人在举证期限内不提交的,视为放弃权利。对于当事人逾期提交的 民事证据法判例实务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10]黄松有:民事诉讼证据司法解释的理解与适用(Z)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2。[11]孙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2756.html -
了解详情
关系、正当当事人与实体权利的关系、正当当事人的更换等等。五、证明责任民事证据制度是民事诉讼的主干和核心问题,而证明责任又是其中最基本的问题。在民事 方式改革的初期,最高人民法院提出要落实当事人的举证责任,把落实当事人的举证责任作为民事审判方式改革的一个切入点。然而,在理论界和实务界,对证明责任的认识却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2503.html -
了解详情
诉讼由原来审前只确定争点发展到当事人庭外有权收集证据的发现程序。尽管美国民事诉讼中的发现程序有负面效应,但它对发现案件真实,双方对 是否成立、有无管辖权等问题法院不介入,应由当事人提出抗辩并请求法院驳回诉讼。但是,对涉及美国联邦法院有无主管该案件的事物管辖权(Subjectjursdiction)时,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2502.html -
了解详情
上的效力,法院不会以此作为判案的依据。我国民事诉讼法没有对证据提出权的丧失加以规定。关于民事诉讼权利的丧失条件不外乎法律规定和法官自由裁量两种情况 在庭审之前法官与当事人的单方面接触,影响审判的程序正义性。但由于缺乏必要的诉讼准备,虽然“一步到庭”,但到庭后却“止步不前”,使集中审理难以集中,大大影响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2500.html -
了解详情
确立了当事人作为证人的资格。而刑事被告至《1898年证据法》生效时方有证据资格。且被告的证人资格并不确定无疑。如在RvBathurst一案中,法官仍适用传统 应贯彻辩论主义原则和处分原则,减少法院干预。在事实探知方面,民事诉讼应实行证据裁判主义和当事人举证原则,法院不应拥有主动启动事实调查程序之职权。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2496.html -
了解详情
更有助于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更何况这种情形并不符合再审的要件。由此可见,完全根据诉讼标的和诉的识别标准来适用一事不再理,可能不利于当事人合法权益的保护 是围绕着案件(实体)事实证据是否真实和诉讼请求是否合法而行使诉讼权利和履行诉讼义务。法院、当事人与其他诉讼参与人之间的民事诉讼法律关系客体仅是案件(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2234.html -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