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强调:一颗脑袋落地,历史证明是接不起来的,也不像割韭菜那样,割了一次还可以长起来,割错了 程序以新的使命,即保持一定时期内刑事裁决中适用死刑个案标准的一贯与统一。这个目的在之前是没有的,因为最高人民法院已经将大部分案件的死刑核准权下放到了各省高院,各省的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62822.html -
了解详情
作出判决时,应当坚持疑罪从无,慎重适用疑罪从轻。由于死刑案件要求适用排除一切可能性这一最高的证明标准,因此,在司法实践中,对于那些存在疑问的死刑 会对被告人留有余地判处死缓刑或者降格适用刑罚,这就是所谓疑罪从轻做法。由于刑事案件中的疑问包括事实存疑与情节存疑两种,对此,司法人员应当学会区分并区别对待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59502.html -
了解详情
认定行为的个数,既不能脱离刑法中规定的具体犯罪的行为特征来区分行为个数,不论用自然行为论或目的行为论的标准来认定行为的个数,也不论用是否符合犯罪构成的 认定行为的个数,应当根据刑法中规定的各个行为要素的特征,结合具体案件的情况来确定,而不能人为地或想当然地划分行为的个数。在一个行为过程中,如果只有一个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58215.html -
了解详情
的强制措施,则只能任意讯问。当然,由于我国现行刑事诉讼法规定的强制措施也是以一定的证明标准和罪行严重程度为条件的,因此,上述三个条件一般可以统一于最后一点 合理怀疑的程度。但是在实务上,应当允许针对不同类型的案件,赋予其口供以不同的证明作用。在较为严重的犯罪中,如故意杀人、抢劫等,应严格限制犯罪嫌疑人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57851.html -
了解详情
的问题是,在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的证明标准过于模糊的情况下,刑事法官普遍倾向于追诉犯罪,对于事实不清、证据之间存在矛盾的案件,更倾向于做出有罪判定,但在 年4月5日。 [7]参见王新清、李征:《论留有余地判处死缓案件兼论判决结果的相对合理性》,载《中国刑事法杂志》2006年第2期;梅华峰等:《丈夫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57560.html -
了解详情
第458页。 [8]大陆法系在刑事案件的定罪标准上采用高度盖然性的说法,理论上一般认为,其与英美法系国家刑事审判中采用的排除合理怀疑的证明标准基本相同,都强调证明的 侦查的法律后果探析{J}.人民检察,2005,(4下)。 {6}吴巡龙.论诱捕侦查兼评最高法院九十二年度台上字第四五五八号判决{J}.月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56803.html -
了解详情
:对重大疑难案件的量刑,应当在定罪以后作为专门的庭审阶段进行开庭审理,实行定罪与量刑分离,其理由是量刑专业化、专门化的必然要求,量刑的证明标准、考察的 透明度的增加从而有可能促进量刑的公正性。不可否认,刑事案件的量刑是一个非常带有技术性的复杂过程,其间由于法律提供了较大的幅度空间,国家必须赋予法官更大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55525.html -
了解详情
根源 诉讼上的客观真实包含两层意思,一是客观,二是真实。客观是指案件的事实和证据独立地存在于客观世界,不管办案人员或当事人是否收集、保全,它们都始终如一地存在 ;樊崇义:《客观真实管见兼论刑事诉讼证明标准》,载《中国法学》2000年第1期。 [2]高树德:《客观事实与程序事实的价值冲突》,载《法商研究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55517.html -
了解详情
物品。至于差额巨大的标准,在最高司法机关做出新的司法解释之前,按照最高人民检察院1993年10月22日《关于认真查办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犯罪案件的通知》第1条 责任的倒置,理由如下: 1、控诉方应当承担证明责任。在我国刑事诉讼法学界,普遍一致的观点是:刑事自诉案件的证明责任由原告承担;被告人反诉时,则承担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51519.html -
了解详情
具有中立性。其基本要求是:一方面,法官与案件无利害关系,所受理的案件中不能含有法官个人或其亲朋好友的利益;另一方面,法官对控辩双方不得有 理工学院政法系教授。喻永红,湖南理工学院政法系讲师。 【注释】 [1]陈建军.论刑事诉讼的目的、价值及其关系[J].法学研究,2003,(3). [2]陈光中,王万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51476.html -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