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趋势》,中国法制出版社,第187---188页。特性相契合,就此将法院调解权力性质界定为变异的行政权绝非空穴来风,无中生有。其次,在20世纪90年代, 实属不当,对此定论难以苟同。○13参见法约束的双重软化------兼析民事诉讼中偏重调解与严肃执法的矛盾》,载《法学评论》,1996(4)。○14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65093.html -
了解详情
的区分已经显得过于粗疏,有必要在立法修改中实行更进一步的程序分化。对一审诉讼程序如何分化,迄今为止学术界提出的方案大体上就是在现行立法中简易-普通的分类之外 解决的前提下讨论程序分化,很容易引向单独设立某种调解程序的思路。但是,我国现行民事诉讼立法已经规定了诉讼调解制度,并且当前的司法政策正在强调这种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57817.html -
了解详情
依据何种基准解决纠纷的自由权利。相比较而言,民事诉讼以程序正义和程序保障的实现为内在目的,而法院调解则以程序自由权为自身的追求。 1.设置法院调解 要求也可以相对降低,从而使费用等代价的大幅度削减成为可能。980 五、法院调解目的之前导性(代结论) 在现代社会,法治已成为文明社会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57112.html -
了解详情
、完善证据制度、改进审判管理改革审判组织等一系列措施,已经逐渐消除了司法体制内部支撑调解的制度规范,这种改革近年来无论在深度和广度上都进一步加大,最初仅仅基于社会对司法 年版,第373页。 [2]参见李荣棣、唐德华著《试论我国民事诉讼中的调解》,载自《法学研究》1981年第5期。 [3]参见李浩著《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55481.html -
了解详情
某些要求或者同意对方提出的某些要求。保密原则一方面要求调解人不得把这些信息告知委托其调解的法院,另一方面也要求调解人不得把这些信息泄露给其他人。调解人不得向法院告知相关 调解组织之间转移所需的时间。由于这种形式的委托调解符合民事诉讼中的两便原则,因此,它既容易为法院所认同,又为当事人所欢迎。 2.在有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55270.html -
了解详情
律悖反在这里暴露无遗。 另外,调解的制度化倾向也是非正式实践(theinformalpractice)[20]的规则化的要求。非正式实践在民事诉讼中也有极其深刻的影响,主要 ,对当事人自治的主导地位构成极大的挑战。在此,我们不禁要问,调解在强制性特征方面还能走多远?可不可以回过头来向脱离法律轨道的完全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53645.html -
了解详情
【出处】《法律适用》2010年第6期 【关键词】诉调对接;对调解协议;司法审查 【写作年份】2010年 【正文】 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的相互衔接或其 意见的出台以及此后司法实践在这个文件指导下的种种尝试,对于将来在民事诉讼立法上规定对调解协议效力进行司法审查的程序具有重要意义。不过在理论上,仍然有不少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49884.html -
了解详情
的主体和效力也不一样。 然而,在我国民事诉讼制度语境中,区分和解与调解的上述标准发生了变化。比如诉讼和解(又称为当事人和解、当事人自行和解或庭外 年5月28日中央人民政府司法部关于建立陪审制的指示,载《中华人民共和国法院组织诉讼程序参考资料》第四辑,第174页。 [11]司宣:人民法院人民接待室工作中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47332.html -
了解详情
为其逻辑前提。[11]在当今中国,构建一个与立案、调解、审理程序相衔接的审前程序,已成为民事诉讼立法和司法的一个重要任务。从总体上看,审前 制度就是一个典型事例。[34] 综上所述,我国审前程序的构建,是一步到庭改革之后民事审判制度的又一重大变革,由于我国一度采取各地法院先行改革的模式以及各地经济文化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47326.html -
了解详情
终结诉讼的效力,但不能产生预决效力。 【关键词】民事诉讼;法院调解;诉讼上的和解;既判力;既判力根据 【写作年份】2009年 【正文】 在 规定,当事人可以依据某些特殊理由否定先前和解的效力。例如,未依法记录和解、缺乏诉讼和解要件、和解违反法律禁令(《民法典》第134条)、对和解基础存在共同错误(《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46781.html -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