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此,方能符合刑法规定可对行凶犯罪实行特殊防卫的立法精神。那么,是否由于行凶后面紧接着规定了杀人的犯罪行为,就可以将故意杀人行为从行凶中排除出去呢?我们认为 上述观点,认为不管采用哪种理解在实际运用效果上实质是一致的。但是,从文理上分析,将该四种犯罪视为仅表示具体罪名更为妥当。因为,其一,杀人、抢劫、 ...
//www.110.com/ziliao/article-589350.html -
了解详情
在劳教期间对检举人、被害人和有关的司法工作人员以及制止违法犯罪行为的干部、群众行凶报复的,按照其所犯罪行的法律规定,从重或者加重处罚。 1993 一些现实弊端,因而从未成年人社会化和人性化的角度,立法者取消了未成年人累犯的规定,使得未成年人权益保障的精神得以更为明显的体现,在法律层面就未成年人权益保障 ...
//www.110.com/ziliao/article-566602.html -
了解详情
之前的年龄阶段。 3.规范:是指调控人们活动的、由某种精神力量或者物质力量来支撑的、具有不同程度之普适性的指示或指示系统,是一种告诉人们应如何作为 大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也是降低违法犯罪行为的有效手段。 (八)服刑人员未成年时期对朋友交往、爱情观念、社会影响、网络的认识分析服刑人员上网、对另类青年的看法 ...
//www.110.com/ziliao/article-545012.html -
了解详情
理性分析 (一)免罪事由置于刑事责任论(或刑罚论)体系之分析 免罪与免予刑事责任在实际效果上是一样的。免罪是免除有罪宣告,免除有罪宣告必定免去刑罚, 当行为具备丁犯罪构成四个要件且其社会危害性的量达到了犯罪程度时,该行为符合了犯罪行为的条件,属于犯罪行为。但是,在实施该行为时或之后,若具备免罪事由,是 ...
//www.110.com/ziliao/article-529870.html -
了解详情
理性分析 (一)免罪事由置于刑事责任论(或刑罚论)体系之分析 免罪与免予刑事责任在实际效果上是一样的。免罪是免除有罪宣告,免除有罪宣告必定免去刑罚, 当行为具备丁犯罪构成四个要件且其社会危害性的量达到了犯罪程度时,该行为符合了犯罪行为的条件,属于犯罪行为。但是,在实施该行为时或之后,若具备免罪事由,是 ...
//www.110.com/ziliao/article-529686.html -
了解详情
,而在侦查阶段被害人是无权委托律师提供法律帮助的。这不利于保护被害人的权益。由于被害人直接遭受到犯罪行为的侵害,往往在人身权利、财产权利和其他权利方面 的规定》,其中第1条第2款规定:“对于被害人因犯罪行为遭受精神损失而提起附带民事诉讼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2002年7月15日,最高人民法院公布了《 ...
//www.110.com/ziliao/article-501824.html -
了解详情
打击拐卖妇女、儿童罪,不仅与《补充议定书》的立法精神保持了一致,而且符合我国拐卖妇女、儿童犯罪高发的现实国情。二是在犯罪行为上,《补充议定书》中的人口贩运 1997年《刑法》第240条第2款明文列举的拐骗、绑架、收买、贩卖、接送、中转6种行为之外,还有等犯罪行为的表述,这说明拐卖妇女、儿童罪的行为方式 ...
//www.110.com/ziliao/article-484230.html -
了解详情
,不是旨在通过刑罚处罚和制裁有意识地违反法律的行为,而是为了保卫社会免受犯罪行为的侵害;(2)社会防卫的意图在于,利用一系列通常不属于刑法本身的 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206. [7]胡水君.法律的政治分析[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92. [8][美]罗庞德.通过法律 ...
//www.110.com/ziliao/article-481748.html -
了解详情
法律体系自身得到完善,特别是刑法修正案与刑法典之间协调得当,就需要确定统一协调的立法精神,使得法律的各个部门之间相互协调,使得修正案与刑法典之间相互协调,消除相互的抵触 条条文不要语义重复,反复规定。当然不排除刑法中存在数个条文仅规定一定犯罪行为的情况,例如第三百八十二条、三百八十三条仅规定了贪污罪的 ...
//www.110.com/ziliao/article-476762.html -
了解详情
,根据修正后第704条规定,专家证人意见证据不能针对被告人是否符合被指控犯罪构成要件要素的精神状态或条件,这些事项只能由事实裁判者认定;二是相关性方面,专家 42]李禹、陈璐;2010年度全国法医类、物证类、声响资料类司法鉴定情况统计分析,载《中国司法鉴定》2011年第4期。 [43]陈俊生、包建明、 ...
//www.110.com/ziliao/article-471363.html -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