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然值得再次探究讨论。就此问题而言,理论界存在以下的分歧: 第一种观点为有限适用论,该观点认为,刑事和解只适用于有被害人的轻微刑事案件、未成年人犯罪案件 三方利益的最大化的平衡。 [20]二是加害人在犯罪后以刑事和解为幌子,以虚情假意的道歉、赔偿的方式欺骗被害人从而获得原谅而达成和解协议,实际上是逃避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34880.html -
了解详情
,在实践中由于种种原因无法落实。在一些地方,刑事案件中国家、集体财产遭受损失无人问津,犯罪分子的民事赔偿责任得不到追究。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 分离状态,而这种现象恰恰是检察机关提起附带民事诉讼的特色所在。[14]但是,问题也由此产生:实体权利与诉权的分离是否使检察机关行使民事诉权成为不可能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31738.html -
了解详情
不符合现代社会的法制要求。笔者认为,在今后的立法和司法实践中应当逐步扩大我国精神损害赔偿的范围,进一步保护公民的人身权利,适应社会主义法制化进程,不断完善我国的精神损害赔偿制度。 (二)刑事案件中精神损害赔偿的问题 《刑事诉讼法》第七十八条规定:被害人由于被告人的犯罪行为而遭受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31684.html -
了解详情
,刑事案件已经由公安机关立案受理,利益受损的当事人又诉至法院要求民事赔偿,且刑事案件的处理结果直接影响到对金融纠纷当事人的责任认定情况下。对此,97年《最高 到对案件的熟悉程度及司法成本问题,我们认为最终这一角色最终仍应由法院来担当。此外还应规范以下几个方面内容:对刑事案件审结后原先被中止的民事案件 ...
//www.110.com/ziliao/article-63086.html -
了解详情
加强刑事和解工作可从以下二方面着手:1、注重和解工作的前后延伸。将轻微刑事案件和解向前延伸到公安、检察院,向后延伸到司法局,明确公安部门在侦查环节就 ,刑事和解协议的达成虽然基于被告人和受害人在双方合意的基础上通过非诉讼的方式获得赔偿,但因诉讼阶段的因素,这种和解必然有法院的介入,法官须判断和解是否 ...
//www.110.com/ziliao/article-61170.html -
了解详情
的刑事责任的同时,附带解决被告人的犯罪行为所引起的物质损失的赔偿问题的活动。 我国第七十七条规定:“被害人由于被告人的犯罪行为而遭受物质损失的,在刑事 民事诉讼。值得注意的是我们看到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若干问题的解释第八十九条规定:“附带事诉讼应当在刑事案件立案以后第一审判决宣告以后提起,有权提起附带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5606.html -
了解详情
关注。除法律规定被害人有权从国家获得赔偿外,还有权获得犯罪人赔偿、有关组织的授助和咨询服务,以及有权获得关于刑事案件的最新信息。有些国家已进一步规定了 。被害人在审判犯罪人时既没有正式的地位,也不具备任何使被害人声明他所关心的问题或对犯罪及其影响的感受。在假定的情况下检察官代表了被害人及其利益。然而,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9878.html -
了解详情
的自愿和解制度被国家“罪行法定”所替代,至少说限制在一定范围内适用(例如我国的自诉刑事案件可以和解)。国家强势司法的参与淡化了被害人的求偿权,“最终造成了‘以刑 造成痛苦,但是又不能解决被害人的问题,也不能给更多的人留下印象。因此,必须追求和解,而不应追求镇压,追求赔偿,更不应追求支配。”[8]根据这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8004.html -
了解详情
制度的进一步完善。在现代社会和现代法制条件下,对人身伤害给予精神损害赔偿已经成为普遍的制度。凡是在侵权行为中,受害人受到人身伤害,造成身体权 2002年7月15日发布法释[2002]17号关于人民法院是否受理刑事案件被害人提起精神损害赔偿民事诉讼问题的批复,该批复已然超越司法解释权限。损害了受害人合法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3580.html -
了解详情
日公布的法释[2OO2]17号司法解释──《关于人民法院是否受理刑事案件被害人提起精神损害赔偿民事诉讼问题的批复》(以下简称17号司法解释)却规定:“根据 条只是从正面规定犯罪行为给他人造成“经济损失”或“物质损失”的,行为人应给他人赔偿损失,或者受害人有权提起附带民事诉讼。而没有从正面作这样的规定: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3374.html -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