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冲突时,规则功利主义要么违反规则追求好的结果,要么维护规则舍弃好的结果。众所周知,不要伤害他人、不要不遵守诺言等规则都会有例外。如正当防卫时可以伤害 2007年第1期。 [54]前引[18],第144页。 [55]否则,成立故意杀人罪或者故意伤害罪。 [56][美]劳伦斯索伦:《法理词汇》,王凌皞译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73289.html -
了解详情
致人伤残、死亡,依照本法第234条、第232条的规定定罪处罚。非法拘禁他人致人重伤、死亡的为本罪的结果加重犯,最高判处15年有期徒刑,从罪责 不规定如何处理,按照刑法相关理论也可以做出合理解决,法律针对该情况做出按照故意伤害罪或故意杀人罪论的指示规定,不外乎为了统一法律适用[5]。同理,第248条第2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71400.html -
了解详情
致人伤残、死亡,依照本法第234条、第232条的规定定罪处罚。非法拘禁他人致人重伤、死亡的为本罪的结果加重犯,最高判处15年有期徒刑,从罪责 不规定如何处理,按照刑法相关理论也可以做出合理解决,法律针对该情况做出按照故意伤害罪或故意杀人罪论的指示规定,不外乎为了统一法律适用[5]。同理,第248条第2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71396.html -
了解详情
死亡,但无法查明是谁的行为致丙死亡。按照部分犯罪共同说,甲和乙在故意伤害罪的范围内成立共同犯罪,由于二者是该罪的共同正犯,因此无需查明是谁 由于乙窝藏甲构成犯罪,所以教唆者甲也构成犯罪;依独立性,单独来看,犯罪分子甲教唆他人窝藏自己的行为不具有社会危害性,应无罪处理。这些似是而非的分析和结论无益于问题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70754.html -
了解详情
死亡,但无法查明是谁的行为致丙死亡。按照部分犯罪共同说,甲和乙在故意伤害罪的范围内成立共同犯罪,由于二者是该罪的共同正犯,因此无需查明是谁 由于乙窝藏甲构成犯罪,所以教唆者甲也构成犯罪;依独立性,单独来看,犯罪分子甲教唆他人窝藏自己的行为不具有社会危害性,应无罪处理。这些似是而非的分析和结论无益于问题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70731.html -
了解详情
出钱雇人行凶的行为纳入教唆犯的利诱行为中。 笔者认为,教唆犯的教唆行为是指诱导他人实行犯罪意图的行为。教唆行为是教唆犯承担刑事责任的客观基础。在多数雇佣犯罪中 。二是组织犯放任一定范围内的几种危害结果的发生,如组织犯指令他人实施故意伤害的行为,但并没有明确指出是重伤还是轻伤,那么犯罪结果是重伤还是轻伤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56388.html -
了解详情
罪、劫夺被押解人员罪、暴动越狱、聚众持械劫狱罪、强迫他人卖淫罪、故意杀人罪、故意伤害罪、绑架罪、强制猥亵、侮辱妇女罪等。我们并不能因刑法没有 仇视社会分配不公、寻机发泄铤而走险,由于物质利益与价值需求之间巨大差异而引起的以攫取他人财产为侵害目标的抢劫、杀人等暴力犯罪的发生,不能不说与上述原因和现象有着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56178.html -
了解详情
的防卫,或者对没有实行不法侵害的第三者,误认为是不法侵害而加以防卫,因而造成他人损害的行为。假想防卫是由于行为人对自己行为的实际性质产生了认识错误,所以, 刑法的公正价值,也违背人道主义精神。第五种理解违反了语法逻辑,如果行凶包括故意伤害和杀人,那刑法第20条第3款为什么将行凶与杀人并列规定呢?行凶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55569.html -
了解详情
) 预见到教唆行为会引起被教唆者产生犯罪决意。 如果行为人所开的玩笑刺激了相关人,他人信以为真,进而产生犯罪决意,甚至实施了犯罪行为,由于行为人主观上不具有教唆故意,所以 监管人员,甲教唆乙殴打另一被监管人员丙,将丙打成轻伤。本案中的教唆内容是殴打,乙的行为是故意伤害行为,按通说观点,甲应是故意伤害罪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53328.html -
了解详情
行为是在出于反抗执行公务或反抗、避免或防止合法逮捕、或者帮助、 支持他人逃避监禁的过程中实施或出于该种目的而实施,这被视为在进一步实施 个人犯有谋杀罪,如果其造成他人死亡-(1)故意造成他人死亡,或者(2)故意造成 他人严重伤害,并且明知会引起他人死亡。(注:Law Commissions Draft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50898.html -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