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事抗诉制度不足以发挥人民检察院在民事诉讼中的审判监督作用,在修改后的民诉法中应当加强检察机关的监督职能,改现行制度中的“事后监督”为“事前”、“事中”、“事后 原审中双方当事人提供并经质证的证据认定的事实,即使不是客观事实,检察院也不能凭新的证据认为原判决认定事实的主要证据不足而提起抗诉;第二,根据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2381.html -
了解详情
长期的发展、完善,庭前准备程序已成为民事诉讼中的重要环节,享有独立的程序地位。而我国民事诉讼法对庭前准备的规定过于宽泛,其地位完全依附于庭审程序 根本上就是通过庭前准备,保证将来庭审中一方当事人能够就对方当事人的请求主张和证据进行充分的辩论,以防庭审过程中的证据突袭。关于举证时限制度,我国目前较为明显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2373.html -
了解详情
关系的证明上采用因果关系推定一般民事诉讼都要求侵权行为人实施的致害行为与损害结果之间具有直接因果关系,并要求原告提出证据加以证明。如果致害行为与损害后果 多。这就为判断和认定环境侵权行为与损害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以及在环境侵权民事诉讼中适用传统民事诉讼中的直接因果关系设置了法理障碍。因此,在现代环境侵权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2370.html -
了解详情
能力的有限性、诉讼证据的虚假性以及谋求真实和诉讼效率等价值之间的均衡等等[17],都使得诉讼结果难以或者不能达到“客观真实”。民事诉讼的程序价值和实体价值 源泉。因此,法院应从“以判决为中心”转向“以诉讼的过程本身为中心”。我国有学者鉴于诉讼程序本身在民事诉讼中的核心地位,及其在经验和理念层次上都表现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2235.html -
了解详情
要件将不发生法律效力。另外,由于间接事实和补助事实在诉讼中的实际意义受制于要件事实,其作用相当于证据资料,所以证明对象只能是要件事实。需要指出,这里所说 诉讼制度的关系而言,宪法是国家设置民事诉讼制度的最终法律依据,规律民事诉讼中的审判权和诉权、诉讼权利的法律也都以宪法为依据。在这个意义上,宪法存在于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2170.html -
了解详情
再审程序。在案件事实方面,法院可以依据职权主动收集证据。法院可以以当事人主张之外的事实作为裁判的依据。我国民事诉讼中的处分原则实际上更侧重于限制当事人的 ,同时考虑允许当事人合意直接启动第三审(法律审)程序。承认当事人不启动程序契约的约束力。例如,不起诉契约、不提出异议契约、不上诉契约、不申请再审契约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1815.html -
了解详情
15条亦规定“不得援引以酷刑取得的口供为证据”。对后一类非法证据,是否予以排除,各国的实践有很大的差异。民事诉讼中的非法证据,主要是指以非法手段获取 人格的严重侵害。⒃日本最高裁判所第三小法庭于1981年11月对“假电话案”所作的判决也与此相似,该判决认定:新闻记者在与被告会谈时,未经被告同意将其谈话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1799.html -
了解详情
时,采用的方式、手段可能会违反法律的规定或侵害他人的合法权益,由此产生了民事诉讼中的非法证据问题。民事诉讼中当事人收集证据的手段违法或不正当主要有两种类型 并且经技术处理后往往不留痕迹、难以辨认,因而在被录制者对私录视听资料的真实性加以否认时,法庭亦往往难以确定其真伪。或许是由于存在上述差别,对以非法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1798.html -
了解详情
作为一种基准,用来衡量一个法律或者一个程序是否正当。 作为宪法规定的反映,民事诉讼中的程序保障直接体现为当事人主义的确立和实施。在以当事人主义为基础的诉讼制度 而且,诉讼法本身也已经就程序可能变动事项作了规定,例如,关于中止、终结、延期审理、证据调查等等都作了规定,其目的仍然是保证在可预知前提下的适当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1793.html -
了解详情
甲的行为构成表见代理,可以向乙公司主张权利。 (2) 、如果犯罪行为人的行为不构成表见代理,但“被代理人”有过错,应承担赔偿责任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在审理经济 承担证明责任,对特殊侵权行为还实行证明责任倒置。正是由于这些差异,决定了刑事诉讼中的证据不能代替民事诉讼中的证据,对刑民案件应当各自适用相应的 ...
//www.110.com/ziliao/article-9858.html -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