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元视角出发予以界定。在以往民事诉讼法教科书中有关当事人概念和特征的阐述,实际上是针对实质上的当事人而言的,最高人民法院在司法解释中对原告和被告的规定, 的权利,同时还表明请求权可以通过诉讼程序而得以实现。正是因为请求权具有了启动司法程序的功能,所以请求权就具有了程序上的意义。请求权的双重含义也就显现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44690.html -
了解详情
关于规范人民法院再审立案的若干意见(试行)》,0意见第三者17条规定对终审民事裁判,调解的再审申请,人民法院应当裁定再审..这是否说明最高法院又在为举证 处理。 附查阅资料: 1、《民事法全书》 2、《民事法律规章司法解释全书》 3、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意见 4、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44115.html -
了解详情
滥用。笔者认为这个问题可以通过两个方面予以解决。首先,充分发挥司法解释的功能。由司法解释对民事事件进行分类,确立每一类事件举证责任分配的基本要求,并对于 《民事诉讼法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11、章武生主编:《民事诉讼法新论》,法律出版社,1993年版。 论文类: 1、陈刚著:《美国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44092.html -
了解详情
作任何规定。 1990年9月3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在《关于开展民事经济行政诉讼法律监督试点工作的通知》中规定:在试点过程中,人民检察院可以 效力的判决、裁定有条件的抗诉。据此,最高人民法院在司法解释中再次强调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规定,人民检察院只能对人民法院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43741.html -
了解详情
,1992年7月14日,最高人民法院在颁布《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意见》的司法解释时,在总结审判经验的基础上,扩大了 证据学》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2001年版 ②李国光: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 的理解与适用》 中国法制出版社 2002年版 ③乔宪志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43699.html -
了解详情
一)199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 随着1991年新民事诉讼法的颁布施行,新民事诉讼法第113条至119条及有关司法解释对审前准备工作给予了 交换制度的确立和完善[J]. 法律科学,2004(1) [3] 张卫平。 论民事诉讼中失权的正义性[J]. 法学研究,1999(1) [4] 洪彦,陈颖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41846.html -
了解详情
定位理念,这一理念深深影响了各部门法的创立工作,民事诉讼法也不例外。有关民事诉讼证据的立法和司法解释虽然取得了相当大的进步,但空白和不完善之 民事诉讼法的修改与适用》,人民法院出版社,第114页。 ③、人民法院报:最高人民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摘自2003年1月15日人民法院报第三版。 参考文献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40163.html -
了解详情
证人不到庭、证人作伪证、当事人虚假陈述、当事人故意不提供持有的证据等等行为,民事诉讼法均没有规定制裁措施。(2)没有完善的证据运作程序,例如:证据交换 过程。否定裁量的自由度,或者尽可能地限制法官的自由裁量的指导思想实际上是一种司法机械主义的一种认识。这种认识以为,如此就可以使法官严格按照法律的要求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39791.html -
了解详情
程序中的交叉询问,深刻贯彻着公开审判原则、辩论原则的理念。在我国司法实践中,当事人可以对证人证言、鉴定结论和勘验笔录进行质证,但仅凭 《中国民事诉讼法教程》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994年版 2、刘家兴 《民事法学》 法律出版社 1998年版 3、最高人民法院民事审判第一庭 《民事诉讼证据司法解释及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38679.html -
了解详情
起诉证据作为立案庭审查起诉以决定受理与否的一个重要衡量依据。2001年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的第1条明确:原告向人民法院起诉或者被告提出反诉, 的责任,即结果责任。在先行立法的司法解释中,它首次明确的肯定了民事举证责任具有双重含义,弥补了民事诉讼法的不足。但是该条除行为责任继续适用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37982.html -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