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国会两院议员赞同票的通过,方可成为宪法修正案。这种设计为的是不让宪法轻易被修改,将个人意志随意强加于宪法,如我国20世纪初的君主立宪尝试,以及民国初期 违反回避原则而允许与当事人存在利害关系者参与审判,那就很难保证判决结果不冤枉无辜。而司法不公正的行为包括法官和其他当权者不运用恰当的规则,或不能正确 ...
//www.110.com/ziliao/article-9394.html -
了解详情
保护人民,忽视对公民权益尤其是私权利的充分保护。4、有的执法不计成本,不惜伤害无辜。习惯于传统的执法行为模式(如大清查、大行动,大轰大嗡等)。5、有的标签 有人给其传纸条,上书“坚持到底就是胜利”。省检察长说:“我就不信找不到一个能割断内外串供的看守所”,最后被押到南方一省后才斩断内外勾结之线。「6」 ...
//www.110.com/ziliao/article-9051.html -
了解详情
的研究也尽力避免道德情感的渗入,但犯罪的恶性问题一直没有被犯罪学和刑法学的研究者们舍弃。我认为,对犯罪作道德的评价分析是必不可少的,问题是我们 南斯拉夫大使馆,造成使馆人员和新闻记者多人伤亡。这样的发动战争,侵犯他国主权,屠杀无辜人民,击毁外交使馆的种种罪恶行径,有关的西方国家的法律不仅不作禁止和惩处 ...
//www.110.com/ziliao/article-7545.html -
了解详情
,可能会惩罚无辜。由此导致了法律错误议论中心的形成,即法律错误可不可免责?在何种情况下免责?与此相对应,在理论体系上,故意被分别把握为构成 有人会认为,危害性认识错误有免除故意罪责的余地而违法性认识错误无免除故意罪责余地。我认为危害性认识与违法性认识是同一事物不同的表述,二者不可分离。前者离开了后者便 ...
//www.110.com/ziliao/article-7251.html -
了解详情
的物质损害或确实存在的危险状态[⑨],例如,贪污行为所造成的“一定数额的公共财产被非法占有”的损害事实,属于危害行为已经造成的物质损害,因而属于危害结果;刑法第 周岁,都会认为他的行为没有社会危害性;相反,如果行为人认为他杀的是好人或者无辜之人,那么无论他是否认识到自己已满14周岁,都会认为他的行为对 ...
//www.110.com/ziliao/article-6761.html -
了解详情
对犯罪的追惩。 总之,在检察控权模式中,尽管制度体系也包含有保障无辜的因素,但在整体功能上,该模式更强调公诉权的有效行使,更强调对 )(至少从外表来看)。”[26]而且,就实践效果看,“心理学研究显示,预断很难被推翻,即使审判中又出现新的证据” .[27][28]如果考虑到我国法官队伍当前的职业化程度 ...
//www.110.com/ziliao/article-5858.html -
了解详情
权益,而且还会错失取证的良机;另一方面也避免了因犯罪嫌疑人的虚假口供导致冤枉无辜的人。纵然有时因为沉默权的存在会因证据的缺乏而使真正的罪犯漏网, 。而这一制度是否适宜在中国建立并茁壮成长,这就要做一具体的分析了。 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我国的经济基础是以生产资料公有制和按劳分配为基础,消灭剥削,消除两极 ...
//www.110.com/ziliao/article-5533.html -
了解详情
,他应该避免最初适用刑罚时的滥用,即强调刑罚适用的平等性。如最恶名昭彰罪犯的无辜之子应该接受最杰出公民所能享受的完全的法律保护。第二,当直接刑罚的后果降临 年发表的论文《论死刑》中开宗明义地指出:“死刑-它会被废除吗?我说-会。这一规则会有例外吗?我说,就今后的犯罪而言-不会……” 在他看来,人们越是 ...
//www.110.com/ziliao/article-5487.html -
了解详情
共同的社会实践、习惯和常识为基础的,因而这些规范可以推定为人所共知,“杀伤无辜”、“奸淫”、“偷盗”等等,即使不知法的人,也都知道这是不能容许的错误 的成立。诉讼法方面的理由是,如果实体规范被推定为人所共知,诉讼上就会遇到许多困难,甚至无法执行实体法。假定被告说:“我不知道法律上规定这种行为是犯罪”。 ...
//www.110.com/ziliao/article-5334.html -
了解详情
自身的能力对其加害行为进行赔偿。为了减少无辜受害者的损失,常常要求雇主能够承担这种赔偿责任。由于雇主处于雇员与受害者之间,故其赔偿被认为是正当的。这即是民法中 ,以防止发生该行为,就可以判定他有罪。换句话说,例如,被告的辨护理由“我没有意识到”不能发生作用,就有严格责任。而代理责任的场合是:被告的刑事 ...
//www.110.com/ziliao/article-5130.html -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