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值、功能和意义。 对建国后到1982年以前有关民事诉讼制度的规定、工作报告等材料进行分析[1],可以发现,这些材料中几乎没有对诸如法官及时审判、 程序制度的规定(试行)》(1979)以及《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曾汉周在全国第二次民事审判工作会议上的报告》(1978)、《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曾汉周在全国第二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66919.html -
了解详情
与原告方的案情有关,如果与被告方案情有关而与原告方案情无关,对方当事人则可以提出关联性异议,该证据即可被认定为无关联性。如果原告方所提出的证据与原告方 当事人提交其他证据证明主张,不符合实体真实发现的需要。证据共通原则使得进入民事诉讼程序的与案件有关的、能够证明案件事实的各种证据材料都能作为法官认定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66598.html -
了解详情
反诉制度,便意味着要求法院和法官原则上应当接受这种结果如果因为受理反诉会使诉讼变得相对复杂以至于影响结案率从而拒绝接受反诉,反诉制度就根本没有存在的必要。 的司法价值。第二,法院系统作为一个整体,没有意识到整体意义上的法院审判可以通过对反诉制度的有效实施而提高民事诉讼的整体效益,进而降低国家为解决民事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64392.html -
了解详情
,即人民法院收集调查证据,应当由两人以上共同进行,并结合民事诉讼实践,我们大致可以认为证据调查主体合法至少须满足以下两个条件:(1)法院调查证据 全面收集证据的精神。[14]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对将实事求是原则直接适用于诉讼制度提出了质疑,如有的学者就认为实事求是原则是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一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64336.html -
了解详情
美法系、大陆法系和以原苏联为代表的民事诉讼体制。而按照一定的标准[26]则可以将其分为当事人主义和职权主义两种诉讼模式。其中大陆法系国家与英美法系国家 ,对双方当事人无争议但涉及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或者他人合法权益的事实,法院可以责令当事人提供有关证据。这一点是非常必要的,因为若法院在任何情况下均受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64114.html -
了解详情
。 1.在明确当事人证据收集权利的基础上,细化当事人收集证据的手段或方式 现行民事诉讼法赋予了当事人收集证据的权利,但并没有规定当事人收集证据的方法或手段。 例外以及反驳证人的例外等。[41]鉴于此,笔者认为,我国民事诉讼中非法证据排除规则例外的设定可以考虑以下几方面:第一,必然发现的例外。如果取证者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63415.html -
了解详情
当事人主体地位的第三个阶段[11]。程序主体性原则将当事人视为具有独立人格的诉讼主体,集中体现了当事人本位主义司法的立场。程序主体性原则与程序保障理论紧密联系 不健全,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确立了法院依申请调查取证的制度。问题在于该司法解释并没有在这个原本可以有所作为的地方详加规定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63403.html -
了解详情
也不得超过10000元,同时也意味着经济不发达的省份所确定的小额案件的标的额可以小于10000元。 既然由立法统一规定小额案件标的额的基本幅度,如何确定这个基本 而且可以因此对案件的审理结果形成负面效应。其实,我国民事司法改革存在着一个误区:以为赋予当事人对程序和对法官的选择权,就能显效地突出民事诉讼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62831.html -
了解详情
认定事实的基本方式,法官能否保持严格的中立就显得尤为关键。具体地说,法官的中立性可以通过两个方面的机制得到保证。其一是平等对待当事人,其二是法官自身行为的消极性 、审级约束和再审约束三种,那么根据此三种约束机制在整个民事诉讼程序中所处的位置,可以给它们作一个排序:自我约束居于核心的地位,上诉位于中间层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59976.html -
了解详情
不正常的。宪法第一案中,最高人民法院的批复确认了宪法规定的基本权利可以作为民事诉讼中的实体法依据,从而大大拓展扩大了公民诉权实现的空间。而且,由于 的最新潮流对我国的法制建设同样有着积极的借鉴意义。人民法院积案成山,表明诉讼效益的问题在我国同样存在;老百姓无力利用司法制度或者干脆告状无门的现象时有发生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59973.html -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