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定的约定举证期限和指定举证期限。最高人民法院制定举证时限的目的之一,就是为了有利于当事人行使诉讼权利和提高法院的审判效率。依照《若干规定》第三十三条规定, 证据交换,这样不仅不能早日明确双方的争执点,而且也不符合民事诉讼的两便原则和效率原则。所以,庭前证据交换之日应当是举证期限届满之日。无论举证期限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44736.html -
了解详情
关注,一定意义上说,审判是为执行服务的。中国1982年试行的民事诉讼法所确立的执行与审判的关系模式,便属于此类,超职权主义的审判程序是其集中表现。在超 强制性要素,因此执行权又被称为强制执行权。民事诉讼中的强制属性,主要在执行权中体现出来。但是强制性是执行权的最低限度的要素,在国家诸权力中,强制性都是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44703.html -
了解详情
得到最接近的解值,至少可以消除人们的一些误识,这就是笔者的期待。 二、程序意义上的当事人与实体意义上的当事人 当事人是民事诉讼的绝对主体,西方法谚曰:没有 诉讼理论中的一个热点问题。[4]尤其是在实务界,审判人员对民事诉讼中释明作用的问题给予了更多的关注,有的法院还将法官的释明问题作为一项专题研究项目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44690.html -
了解详情
采取了司法认知,认定了本案骆驼是驯化了的动物,使案件的审判得以顺利进行。该案比较充分地显示了司法认知在民事诉讼中的作用。由此,司法认知规则的价值 的体现及缺陷 (一)司法认知在我国的民事诉讼立法上的体现 根据我国现行《民事诉讼法》第67条的规定,经过法定程序公证证明的法律行为,法律事实和文书,人民法院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43699.html -
了解详情
权利加以保障,即保全制度。民事诉讼保全程序也就是保障权利人进行民事诉讼的结果能够得以实现的一种程序。我国通常是从狭义上来理解民事诉讼保全制度,即包括财产 申请仲裁前无法进行财产保全,就有可能会使得对方当事人将其财产转移,而造成最后仲裁裁决执行的困难。 此外,仲裁程序与审判程序相比有着其优越性,仲裁程序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42225.html -
了解详情
法官、检察官乃至社会成员在非诉状态下的心理分析和把握和诉讼调节;不仅能应用于民事、行政诉讼,而且能应用于其他类是民事诉讼的行政司法活动。现在,社会心理学已经 打击,必要时,移送检察机关立案,追究其刑事责任。现行的审判质效评估体系对法官工作的已经有了比较全面的考核,为了达到结案了事,法官一般不愿在诉讼中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41422.html -
了解详情
人在我国的萌芽。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试行)》颁布前,对诉讼第三人我国的审判实践中普遍用诉讼关系人的称谓,1979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开始起草《中华人民共和国 第三人在我国正式确立。 二、第三人的概念 (一)、第三人的概念 民事诉讼的第三人是指对他人争议的诉讼标的有独立请求权,或者虽无独立的请求权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39482.html -
了解详情
有助于问题的解决,任何措施皆可实施。但这些改革措施却是散见于法院的审判实践之中,主要以判例法同时结合制定法作为其外化形式,以改良和渐进作为其表象,在 无尚、绝对独立地存在,故自然正义只是作为民事诉讼的本原性基础,没有抽象、纯粹、永恒的程序正义,它只不过是一个历史的范畴,摆脱不了运动和变革之命运。 关于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39076.html -
了解详情
从消极方面对收集、调查证据的程序作出禁止性规定,以引导正当的取证程序。 再次,有利于保障诉讼的效率,节约诉讼成本,实现诉讼经济。可以使当事人从证明 王亚新 著 《对抗与判定日本民事诉讼的基本结构》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2年4月第1版 第165页 ④、曹建明 主编 《中国审判方式改革理论问题研究》(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38702.html -
了解详情
履行法律监督职能,不仅对刑事法律,同时也要对民事法律实行监督,建立起完整的法律监督体系。民事诉讼的检察监督分为对人民法院审判活动的法律监督和对当事人诉讼活动 法律监督在于对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确有错误的判决、裁定进行抗诉,即审判监督程序,而这种抗诉方式,又与民事诉讼本身的私权纠纷性质相违背,在实践中其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38667.html -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