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结果发生两种情况,但不包括积极追求被害人死亡的情形。笔者赞成通说立场,并认为交通肇事后逃逸致人死亡与故意杀人的界限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客观行为 抓获归案。这是广东省深圳市宝安区人民法院审理的一起案件。公诉机关指控被告人赵某的行为构成故意杀人罪。主要理由是赵某将被害人宋某带离了事故现场,使其失去了被 ...
//www.110.com/ziliao/article-816007.html -
了解详情
应认定为交通肇事罪。在立法未作修改前,将交通肇事逃逸致人死亡的罪过形式解释为过失兼间接故意比较合适。如果肇事者故意把伤者转移到不易被发现之处,使其不可能 ,才能作到罚当其罪,罪刑相适应。 笔者认为,交通肇事因逃逸致人死亡只限于过失致人死亡。如果交通肇事后逃跑又已转化为故意杀人的,应另定故意杀人罪。虽然 ...
//www.110.com/ziliao/article-905416.html -
了解详情
按照不作为犯形态处断。这一理论规则,也较为合理地诠释了交通肇事逃逸致人死亡的《刑法》规定与相关有权解释。 【关键词】不纯正不作为犯;先行行为;结果 肇事后逃离现场,并且置受伤的被害人隐藏或带离抛弃。致人死亡,属于加重结果,分为过失致人死亡与故意致人死亡。根据上文先行犯罪行为处置的理论分析,交通肇事逃逸 ...
//www.110.com/ziliao/article-300183.html -
了解详情
的行为性质就变了(可能涉嫌故意杀人或故意伤害罪),他没有那样的动机和目的。(3)、众所周知,大货车一般都是齐头,驾驶室相对与地面比较高,司机的视线比较 疑罪从无、从轻的原则,本案不宜认定王某的行为属于交通肇事后逃逸,也就更谈不上是交通肇事逃逸致人死亡。 【作者简介】 马青良、马明星,甘肃省广河县检察院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70442.html -
了解详情
属于不成文的要素,如此一来,一方面不至于违反法条原意,另一方面也克服了上述批评,因为交通肇事罪实际上仍然属于具体的危险犯,只不过这一危险是司法者需要补充的构成要件 注〔36〕,第127页。 〔104〕可以参见冉翠:《交通肇事逃逸致人死亡与故意杀人关系的辨析》,载《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
//www.110.com/ziliao/article-352683.html -
了解详情
死亡的内涵,则可能导致明显的罪责刑不均衡,因为立法对因逃逸致人死亡所配置的法定刑为7年以上有期徒刑,而故意杀人犯罪法定刑却远不止于此。所以说,应该将因逃逸 133条》,载《中央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1998年第5期; ⑤刘艳红:《交通肇事逃逸致人死亡的个案研究》,载陈兴良主编:《刑法法判解》(第2卷)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57894.html -
了解详情
死亡,因而行为人的不作为与受害者死亡之间并不存在因果关系。 四、对因逃逸致人死亡的定性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在司法实践中,因交通肇事逃逸致人死亡的情况十分复杂, 处理,而不应属因逃逸致人死亡。具体表现为:1.交通肇事后,为杀人灭口,在逃逸过程中又故意辗轧致被害人死亡;2.行为人交通肇事后,明知被害人挂附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57627.html -
了解详情
死亡,因而行为人的不作为与受害者死亡之间并不存在因果关系。四、对因逃逸致人死亡的定性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司法实践中,因交通肇事逃逸致人死亡的情况十分复杂,所以 处理,而不应属因逃逸致人死亡。具体表现为:1.交通肇事后,为杀人灭口,在逃逸过程中又故意辗轧致被害人死亡;2.行为人交通肇事后,明知被害人挂附 ...
//www.110.com/ziliao/article-7116.html -
了解详情
对被害人的死亡持听之任之的放任态度,已经符合间接故意杀人的犯罪构成。显然,不能放在133条“因逃逸致人死亡”中理解。而在郑州张金柱一案中,有记载表明张下车后 和过失致人死亡罪数罪并罚。也就是说,作为与不作为都是行为,交通肇事逃逸致人死亡是在交通肇事后新加入的一个行为,并且这个新的行为在前一行为的基础上 ...
//www.110.com/ziliao/article-6829.html -
了解详情
第三个量刑档次,与第二个量刑档次即交通运输肇事后逃逸或有其他特别恶劣情节予以区分。如果把因逃逸致人死亡理解为故意致人死亡(间接故意杀人,甚至是直接 不考虑主观罪过的客观归罪;也反对只根据主观罪过,不考虑实际危害的主观归罪。 我们可以将交通肇事逃逸致人死亡这一过程划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先行肇事阶段 ...
//www.110.com/ziliao/article-382462.html -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