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网首页 法律咨询 查找律师 加入收藏
全文 标题
共找到相关结果约 59016 篇 如果以下信息不适合您您可以点击 免费发布法律咨询!
就不会想方设法,排除障碍,积极追求或是努力阻止特定危害结果的发生。意志因素的不同,是两种故意区别的关键所在。 (2)从认识因素上看,二者对行为导致危害结果发生的认识程度上有所不同。犯罪直接故意既可以是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必然发生危害结果,也可以是明知其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结果。而 ...
//www.110.com/ziliao/article-479692.html -了解详情
于行为性质和刑罚轻重的确定,而这些条款仅有故意犯罪或者过失犯罪的适用规定,并无惩罚直接故意犯罪或间接故意犯罪的内容。在司法实践中,认定某种犯罪 危害结果发生的可能性认识与危害结果的实际发生完全一致,则行为人的罪过形态属于间接故意;如果行为人对危害结果发生的可能性认识与危害结果的实际发生出现认识上偏离, ...
//www.110.com/ziliao/article-5906.html -了解详情
,但这是错误的。其原因在于忽视了放任心理的依附性、不完整性及放任犯罪的他行为性:放任心理被阻断在情感过程中,支配行为实施的并非放任心理,而是 了我国刑法理论的实际情况,因而是不合理的。 总之,间接故意犯罪并不存在如同直接故意犯罪那样的犯罪形态之分。 [参考文献] [1 ] 高铭暄,马克昌. 刑法学[M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7652.html -了解详情
不是也应起到对行为人刑事责任的调节作用呢? 主观责任是考虑危害行为是否构成犯罪及其程度时必须加以考虑的内容,行为人主观责任与客观危害结合起来决定了行为之 为人的主观恶性上去寻找从宽处罚的依据。在行为人基于被害人同意的而实施的直接故意犯罪中,行为人虽然认识到自己的行为具有社会危害性、也追求危害后果的发生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2589.html -了解详情
放任心态的存在显然以对危害结果有认识为前提。可见,无论是在直接故意犯罪还是在间接故意犯罪中,行为人都会对这种危害结果有认识 第六,本条中的危害 》上编,中国法制出版社1999年版,第108页。 [12] 参见马克昌主编:《犯罪通论》,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12页。 [13] 见《现代汉语词典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14386.html -了解详情
是存在着结果发生的两种可能,即发生或不发生某种危害结果。总之,间接故意的心理应该只建立在预见事物发展客观结局的多种可能性和不固定性的基础上 了我国刑法理论的实际情况,因而是不合理的。 总之,间接故意犯罪并不存在如同直接故意犯罪那样的犯罪形态之分。注释: [1] 高铭暄,马克昌. 刑法学[M] . 北京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98238.html -了解详情
的行为及其后果的社会危害性具有明确的认识是不科学的,只要证实行为人具有对犯罪行为社会危害性的认识能力即可[②].但由于这些观点有的不够成熟,有的有欠合理,均 而放任心态的存在显然以对危害结果有认识为前提。可见,无论是在直接故意犯罪还是在间接故意犯罪中,行为人都会对这种危害结果有认识第六,本条中的“危害 ...
//www.110.com/ziliao/article-6761.html -了解详情
存在未遂,但在事实上很难确认,因此事实上只能对直接故意犯罪中的未遂加以惩罚。另一些专著专论则批评说,间接故意犯罪在实际上和逻辑上都不可能存在未遂。例如 明确了这种观点,例如,1975年6月27日苏联最高法院全体会议通过的《关于故意杀人案件审判实践的决议》中指出:根据苏联和各加盟共和国刑事立法纲要第十五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58181.html -了解详情
故意犯罪(直接故意犯罪和间接故意犯罪)和过失犯罪(疏忽大意的过失和过于自信的过失)对量刑的影响大不...
//www.110.com/ask/question-87401.html -了解详情
中的相关自然人就可以分成三类:其一是故意犯罪者,包括直接故意与间接故意在内;其二是过失犯罪者;其三是不为犯罪者。从现行法律的规定来看,责任人员的 的规定与刑法理论以司法实践为基础并伴随司法实践的发展而丰富完善。勿庸置疑,共同犯罪的构成形态不会也不应当一成不变。从主观方面来说,其构成形态从古至今应该是: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90875.html -了解详情
没找到您需要的? 您可以 发布法律咨询,我们的律师随时在线为您服务
搜索历史 清除
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