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范大学刑事法律科学研究院暨法学院院长、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法学博士、博士生导师,中国法学会刑法学研究会会长。 【注释】 [1]吴邦国委员长在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九次会议上 》2010年8月27日,第3版。 [18]参见赵秉志、张磊:《酒驾危害行为的刑法立法对策》,载《法学杂志》2009年第12期。...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8503.html -
了解详情
其追求的目的。沉迷于技术理性的追求,引致黑客道德观的势微。 二、黑客行为的心理类型 研究黑客行为的刑法对策,除了要了解其历史与文化渊源,还要考察其心理特征 重大犯罪。相对地,宽松刑事政策的对象,主要为轻微危害行为及有改善可能性者;其基本的策略与目的,则为对于轻微危害者在刑事立法上考量非犯罪化、刑事司法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53375.html -
了解详情
其追求的目的。沉迷于技术理性的追求,引致黑客道德观的势微。 二、黑客行为的心理类型 研究黑客行为的刑法对策,除了要了解其历史与文化渊源,还要考察其心理特征 重大犯罪。相对地,宽松刑事政策的对象,主要 为轻微危害行为及有改善可能性者;其基本的策略与目的,则为对于轻微危害者在刑事立法上考量非犯罪化、刑事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86069.html -
了解详情
)是行为主义的刑法理论和人道主义的刑事政策,(注:张莜薇:《比较外国犯罪学》,百家出版社1996年版,第50页。)所能设想到的犯罪控制对策也只能是 相互补充和促进,是值得深思的。) 其次,立法反应的本意是为了抑制社会成员实施某些行为的意念和动机,通过立法的行为导向功能减少危害行为的发生。但在不少场合,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5707.html -
了解详情
有效地区分间接故意与过失:在行为人已经认识危害结果发生的可能性的情况下,除非可以确定行为人行为的目的本身在于保护被侵害的法益;否则,就成立间接故意而 我国刑法中兼有型罪过立法问题的对策 上述4种学说的立足点是承认兼有型罪过立法合理性,并希望通过理论上的解释来维护现有的刑法立法,但是这些学说难以解决兼有 ...
//www.110.com/ziliao/article-506089.html -
了解详情
之间的层级关系并不明显,彼此之间多采用协商或协作的方式组织和指挥各种不法活动,充当打手或具体实施不法行为的外围人员则不固定,主要从社会闲散人员或有劣迹 以这种观念为指导拟定的刑事立法对策,才能为司法运行确立合理的介入时机,才有可能现实发挥刑法遏制有组织犯罪的壮大和蔓延、切实减少危害的特有功能。如果在 ...
//www.110.com/ziliao/article-316757.html -
了解详情
产生某种结果;最后,这种主客观相统一的危害行为的实施进而侵犯到某种客体即合法权益,而客体体现了行为对具体社会关系的侵害。[22],这一思想观点后来又 尤其是国内重大社会环境条件问题;死刑之刑法立法与司法适用问题;死刑之观念改变问题。针对这些难点问题,现阶段中国死刑制度改革的对策应当是:司法改革与立法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6479.html -
了解详情
等行为,某种程度上就是一种单位犯罪。15 对于单位所实施的计算机犯罪,在目前我国刑法没有明确规定为犯罪的情况下,应当直接对危害行为的直接实施者、参预者以及直接主管人员等以个人犯罪依法追究刑事责任。但是此种处理方式毕竟不是久远之计,因而完善刑事立法,从立法上明确规定单位可以构成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14400.html -
了解详情
”等行为,某种程度上就是一种单位犯罪。15对于单位所实施的计算机犯罪,在目前我国刑法没有明确规定为犯罪的情况下,应当直接对危害行为的直接实施者、参预者以及直接主管人员等以个人犯罪依法追究刑事责任。但是此种处理方式毕竟不是久远之计,因而完善刑事立法,从立法上明确规定单位可以构成 ...
//www.110.com/ziliao/article-6658.html -
了解详情
等,从而导致更多、更新的危害行为的产生,仅靠1979年刑法典已经达不到抑制金融犯罪之目的。于是,立法主体不得不在1995年通过单行刑法对金融犯罪重新厘定, 干部学院学报》1999年第4期。 [10]叶氢、黄辉:《当前经济犯罪的特点及对策》,《政法学刊》2006年第2期。 [11]游伟:《经济犯罪规律与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81321.html -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