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本文着重就刑法上的因果关系问题进行阐析,探讨刑法因果关系的审查判断及其应用,以裨益于刑法学理论与实践。 一、中外古代刑法因果关系的审查判断 中国 行为同危害社会结果之间的内在的、本质的因果联系。这种因果联系形式在刑法中通常表现为两种情形:一是危害行为在通常情况下合规律、必然地引起某种危害结果,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55539.html -
了解详情
占有的状况,也是一种客观表现。但是,挪用公款归个人使用后的具体用途对挪用公款罪的成立没有根本影响,因为决定挪用公款罪危害程度的因素主要是挪用公款的 ,也可能引起认识上的歧义,造成司法上的混乱。[10] 我们认为,将公款的使用行为及其具体用途作为挪用公款罪的客观要件,至少存在以下三个方面无法克服的缺陷;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51794.html -
了解详情
可塑性塑造的又是什么呢?为什么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直接表现形式是外在的行为,却要通过教育、改造、矫正等形式作用于未成年人的思想呢?为什么只认为成年人存在 方式未成年人得到了亚文化群体的认可,自我的犯罪成就感易得到满足,并且在实施危害行为时相互配合和支撑,心理纽带更为稳定,心理防线更为牢固。另外,行为人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9973.html -
了解详情
的规范层面的反映。 当立法者对生活中的诸多类危害行为加以刑法评价之后,就以刑事违法性的形式建构 起一个犯罪清单,这个犯罪清单就是用以惩罚法律生效之后发生 名称上 的提法,但是罪状从立法精神上看可以说其本身就蕴涵着对犯罪构成及其要件的规定, 这其实是从罪刑法定的观念角度去强调犯罪构成,[1](P167)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8137.html -
了解详情
意愿的,客观上他对身体强制也是无法排除的,因而此时的行为不能视为刑法意义上的危害行为,对行为造成的损害结果也不能让行为者负刑事责任。[51 10,第89页。 [23] 前引10,第89页。 [24] 参见李立众:《略论被迫行为及其借鉴意义》,载《政法论丛》1999年第5期。 [25] 前引⑧,第25页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8072.html -
了解详情
意愿的,客观上他对身体强制也是无法排除的,因而此时的行为不能视为刑法意义上的危害行为,对行为造成的损害结果也不能让行为者负刑事责任。[51 10,第89页。 [23] 前引10,第89页。 [24] 参见李立众:《略论被迫行为及其借鉴意义》,载《政法论丛》1999年第5期。 [25] 前引⑧,第25页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7705.html -
了解详情
词立法化,规定为犯罪未遂的一个特征。1851年的普鲁士刑法引进了这种法国式的立法形式,以普鲁士刑法为基础制定的1871年旧德意志刑法也规定:使犯重罪或轻罪的 可以属于行为的范畴,却还不是刑法意义上犯罪所要求的危害行为,单纯的表示犯意的言行不具有实际的危害社会的性质。所以,不管这种犯意表示是多么明确,也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2602.html -
了解详情
行政处罚是承担行政责任的一种具体表现形式。而根据我国《民法通则》和《侵权责任法》的规定,上述与民事纠纷相关的行为还可能导致民事责任问题。我国《 条规定:实施家庭暴力或虐待家庭成员,受害人有权提出要求,居委会、村民委员会以及其所在单位应当予以劝阻;公安机关应当予以制止。实施家庭暴力或虐待家庭成员,受害人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2247.html -
了解详情
设备;科技发展要求人们具有更强的责任心,因为在科技革命条件下,过失行为所造成的危害后果也较以前大为增长了。 科技发展条件下,也产生了利用新技术进行 处于不断的发展、变化中。道德观是具有直接现实性的心理因素,属于意识中决策观念及其表现。 在道德变迁过程中,虽然常常夹带着旧道德的历史沉淀,但是,应当看到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19551.html -
了解详情
关注。共同犯罪的认定是司法实践中的重点问题,本文主要探讨了共同犯罪的概念及其成立要件,以期对司法实践有所指导和帮助。 一、共同犯罪的概念 共同犯罪,简称 不构成共同犯罪,甲构成杀人罪,乙故意伤害故意罪。 (4)共同实施危害行为,但罪过形式不同的,不构成共同犯罪。如过失帮助他人实施故意犯罪,或者故意利用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18648.html -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