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人员职务犯罪线索,仍应由检察机关负责立案侦查。 目前存在一个需要明确的问题:劳教所属于检察机关监督的范围,但由于近年来劳教人员数量逐年减少,部分劳教所收容 人员的行为应否承担法律责任乃至刑事责任(法律上的因果关系)。若需要追究刑事责任,则依刑法的有关规定以及犯罪构成主客观要件相统一的原则定罪量刑。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43336.html -
了解详情
,专门强调它的类型意义。之所以存在这种情况,与其传统理论不无关系。但是笔者认为关键的问题是对构成要件的内容还没有真正的厘清,以至于这种理论传到我国还是贝林 上的区别。 但是二者之间还是有很多尚值得进一步研究的地方。第一,就因果关系而言,在德日刑法中是放在犯罪的客观方面(构成要件)进行研究的,在我国因果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37113.html -
了解详情
今天的刑法学中,正逐渐被条件说、相当因果关系说、远因说、近因说、预防必要性说甚至客观归责理论所替代。换言之,刑法学与生活常识渐行渐远。 当下的 经验的判断到价值的判断;对犯罪论中很多问题的处理需要考虑公众的生活常识。例如,对于因果关系的错误,即便行为人对于因果流程存在认识错误,但只要结果保持在根据普遍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9186.html -
了解详情
理念,最高人民法院在2000年11月10日《关于审理交通肇事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以下简称《解释》)中规定:在实行公共交通管理的范围内发生 ,便不构成交通肇事罪。 3.行为的违规性与事故的重大性之间具有刑法上的因果关系,这是行为人负交通肇事罪刑事责任的客观基础,是交通肇事罪应具有的因果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7757.html -
了解详情
外界变化构成的。(2)社会行为论认为,刑法上的行为是指具有社会意义的有意识的身体动静和在现实社会中的因果关系,因此,人在社会环境中的各种举动 复合行为犯罪[D].湘潭大学硕士论文,2004:12. [3]大塚仁.犯罪论的基本问题[M].冯军,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3:50. [4]黑格尔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6498.html -
了解详情
有形帮助,也包括无形帮助。 【关键词】不作为 共犯 教唆 帮助 关于不作为犯与共犯的关系问题,以往缺乏探讨。但是,在战后德国,有一种学说认为,作为和不作为的 主客观相统一的原则,认为首先要看在整个共同犯罪中不作为与犯罪结果发生之间的因果关系,同时还应考虑不作为人的主观内容,即其是以正犯的意思直接追求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2901.html -
了解详情
直接的,个别情形也可以是间接的,如虐待行为引起被害人重伤、死亡。不具有刑法上因果关系的某种重结果,不能够成立结果加重犯。 加重结果是结果加重犯构成的 主张这种认识。 对于第二个问题,我国学者多主张至少有过失的观点。并认为,在注重结果责任的古典学派时代只考虑行为与结果之间因果关系责任,被近代学派注重意思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1191.html -
了解详情
中止犯的概念并在立法中加以体现。 关键词:中止犯;准中止犯;因果关系;刑法 一、问题缘起:两个案例 案例1:张某在单位与领导王某经常发生冲突, 新编中国刑法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225页。 [3] 林山田:《刑法通论》,台大法律系1995年9月修订5版,第202页。 [4] 赵秉志主编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0702.html -
了解详情
的计划在第一行为阶段过早发生的,只要存在着因果关系,就应肯定既遂犯的成立。5 二、中外学说诸相 (一)日本刑法学界不同观点之争鸣 上述构成要件过早实现的事 客观上已存在实行行为,其存在对实行行为性质的认识即故意,其后便只是因果关系的错误问题。9 大谷实也认为,在构成要件过早实现的场合,客观上有实行行为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98248.html -
了解详情
,是惩罚与预防有机结合的基础。3.罪刑因果关系的客观性客观主义是将犯罪与刑罚作为法律现象来讨论二者关系的。在罪刑法定和罪刑相适应原则下,犯罪对 二)主观主义的大胆创新主观主义以行为人为中心对犯罪与刑罚展开讨论,它要解决的问题是查找古典学派理论失败的原因以弥补刑罚在预防犯罪上的欠缺。如上所述,主观主义所 ...
//www.110.com/ziliao/article-7005.html -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