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价值体系内,法律应当确保公民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根据自己的价值观念和判断所行使的自由和自主权,即充分确保自律性原理的运用。 一直以来,立法者都着重强调 ,因此而实施损害被害人权益的行为,这时应按照认识错误的原则来处理,即可将其认定为过失犯罪或者意外事件。 (三)法益要件 在刑法理论上,法益可分为个人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5361.html -
了解详情
法律价值体系内,法律应当确保公民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根据自己的价值观念和判断所行使的自由和自主权,即充分确保自律性原理的运用。 一直以来,立法者都着重强调 ,因此而实施损害被害人权益的行为,这时应按照认识错误的原则来处理,即可将其认定为过失犯罪或者意外事件。 (三)法益要件 在刑法理论上,法益可分为个人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00701.html -
了解详情
猛烈的攻击。在边沁看来,吉尔伯特所犯错误的最直接原因是在内容体系安排上有缺陷;最终的原因便是法律裙带关系的险恶利益在作祟,它力图将证据法学科一直置于混乱 极端主义观点,有两个认识上的来源:其一,边沁承认,从理论上说,这样的一个时刻是会到来的:对主要事实和所主张的证据事实之间的关联程度的判断,可以有益地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1341.html -
了解详情
行为侵害的犯罪对象乙一定不同于其本意上要侵害的犯罪对象甲。如果犯罪对象甲==犯罪对象乙,那么就不存在什么认识错误的问题,当然也不属于本文所要讨论的 前提1的行为不为刑法所规范的话,就不存在什么事实认识错误的问题。而实际发生的侵害究竟必须构成犯罪呢?笔者认为这属于事后判断的问题,也就是说行为人实际实行的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9321.html -
了解详情
行为侵害的犯罪对象乙一定不同于其本意上要侵害的犯罪对象甲。如果犯罪对象甲==犯罪对象乙,那么就不存在什么认识错误的问题,当然也不属于本文所要讨论的 前提1的行为不为刑法所规范的话,就不存在什么事实认识错误的问题。而实际发生的侵害究竟必须构成犯罪呢?笔者认为这属于事后判断的问题,也就是说行为人实际实行的 ...
//www.110.com/ziliao/article-7587.html -
了解详情
。?从客观归罪到主观归罪,再到主客观相统一的定罪原则,人类在刑法思想史上经历了大致相似的变化路程。根据相对意志自由论的观点,人的活动是具有自觉能动性的,但 ,都是犯罪人对事实认识错误的结果,只不过,后者以为犯罪已不能完成,前者以为犯罪已不必完成;但其共同点是,两者对事实做出了错误的判断,基于这种错误的 ...
//www.110.com/ziliao/article-7227.html -
了解详情
无价值的[iii],即与法律上的价值判断(究竟是否构成犯罪)完全割裂开来加以认识。而我国刑法分则中的罪状设计并不仅仅规定客观事实,对主观要素如目的、动机等也 原则的内在价值,该文认为,我国目前对罪刑法定的理解建立在一种错误的翻译之上,从其起源来看,罪刑法定的正确译法是“法制原则”或“合法性原则”。该文 ...
//www.110.com/ziliao/article-6089.html -
了解详情
之下,“箠楚之下,何求不得”更是使得官员在刑法实施中可以根据自己先入为主的判断而滥用刑罚。 因此,理论和事实之间的巨大差异往往导致错案、错杀大量出现,使得 的初步判断之后,这种错误的判断对于后面所有的程序都会产生巨大的影响;并且,由于后面各道程序中负有审核、监督的官员极易受到上一次程序的影响,假如此时 ...
//www.110.com/ziliao/article-5037.html -
了解详情
、中止形态与存在范围 (一)打击错误与客体错误 故意论的反面是错误论。在故意犯形态的原因自由行为中,不可避免地会涉及到认识错误的问题。 德国学者罗克辛指出 刑法总论》,弘文堂2005年版,第270271页。 [9]林山田:《刑法通论》(上),2001年作者自版,第301页。 [10]许泽天:《原因自由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62612.html -
了解详情
、中止形态与存在范围 (一)打击错误与客体错误 故意论的反面是错误论。在故意犯形态的原因自由行为中,不可避免地会涉及到认识错误的问题。 德国学者罗克辛指出 刑法总论》,弘文堂2005年版,第270271页。 [9]林山田:《刑法通论》(上),2001年作者自版,第301页。 [10]许泽天:《原因自由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62317.html -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