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事责任的根据并不是一个孤立的问题,而是一个与刑事责任的理论、犯罪构成的理论以及其他刑法理论密切相关的问题。事实上,主张犯罪构成说的,一般不会完全 单位犯罪行为直接造成,两者之间存在着必然的因果关系为前提;其次,刑事附带民事赔偿的实现,是由被害人通过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的方式向人民法院提起,由人民法院根据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55661.html -
了解详情
后果的行为[16].一般认为,侵权行为有四个构成要件,即违法行为、损害事实、因果关系与主观过错。对侵权行为主体数量的划分,实际上是基于对违法行为主体数量的区分 区分的目的,是为了研究体现侵权法与刑法重大差别的共同危险行为在民法中的定位。共同危险行为人在《刑法》上不承担刑事责任,在侵权法上就责令全体共同 ...
//www.110.com/ziliao/article-63150.html -
了解详情
刑罚处罚了。“未造成严重后果的环境违法行为通常是追究其行政责任。危害后果是否严重是区别行政责任与刑事责任的重要依据。 (三)犯罪的主体 本罪的主体可以是 个人与社会发生冲突时可能产生的最严重的后果。因此,刑法在一个社会中最敏锐地体现着国家与公民的关系,以及社会的现实价值观念和社会对于源于本身的弊病的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5094.html -
了解详情
特征,故而如果人为地将帮助者的行为与实行犯的行为割裂开来,就其单纯的帮助行为而言是无法按照共同犯罪的刑法规定追究其刑事责任,甚至根本无法追究其刑事 童工又发生事故的情况时有发生。⑽然而,非法雇用童工和造成事故之间并不一定存在直接因果关系,而司法工作人员往往会忽略这一点,从而将雇用童工劳动过程中发生重大 ...
//www.110.com/ziliao/article-524551.html -
了解详情
弱点也招来了学者的非议,如有的学者认为:犯罪是符合刑法规定的应当承担刑事责任的行为。[3]也有的学者从划分罪与非罪的标准入手,对犯罪概念提出了质疑,认为: 能使刑罚收到积极的效果。然而,行为人主观的恶与客观的害之间关系一般只存在或然的因果关系,而不是必然的反映与被反映。这种或然性在胁从犯的场合中体现得 ...
//www.110.com/ziliao/article-489630.html -
了解详情
年6月29曰为犯罪行为终止时间。所以应适用刑法修正案来追究被告人隋某国有公司人员滥用职权罪的刑事责任。公诉机关与被告人隋某在二审期间均未提供新的证据。 超越职权与不正确履行职权,重大损失结果的发生是否与其违反职责的行为有刑法上的因果关系等。就本案而言,被告人隋某在担任珠海某发展公司总经理期间,未向上级 ...
//www.110.com/ziliao/article-467291.html -
了解详情
,不再是以存在事实(比如,因果关系或目的性)为导向的体系了,而是以刑法的任务和目标作为指导的体系。[5]这使得刑法和刑事政策两者有了更多的交叉 稍有不慎,易导致政治色彩过浓,意大利著名学者菲利根据社会防卫的刑事政策思想提出了社会责任论,认为刑事责任的本质是防卫社会,其根据是犯罪人的人身危险性,这种刑事 ...
//www.110.com/ziliao/article-464927.html -
了解详情
必须是非法的,即违反了国家的法律;第三,行为人的危害行为与被害人死亡的结果之间具有因果关系。故意杀人罪的主体为一般主体。故意杀人罪在主观上须有非法剥夺他人 刑事责任相适应。根据本条规定,刑罚的来源是罪行和刑事责任;这似乎表明,罪行与刑事责任不存在包容关系。刑法总则第二章第一节的体例和内容强化了这一结论 ...
//www.110.com/ziliao/article-350699.html -
了解详情
,受害人和加害人身份是模糊的,错误认识与嫁祸意识是混同的,因果关系与危害后果是隐形的。 [4]参见(日)西田典之:《日本刑法各论》(第三版),刘明祥 少需要考虑其他法律的钳制。 [10]参见(日)京藤哲久:欺瞒交易与刑事责任,载西原春夫主编:《日本刑事法的重要问题》(二),金光旭等译,法律出版社和成文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95234.html -
了解详情
,受害人和加害人身份是模糊的,错误认识与嫁祸意识是混同的,因果关系与危害后果是隐形的。 [4]参见(日)西田典之:《日本刑法各论》(第三版),刘明祥 少需要考虑其他法律的钳制。 [10]参见(日)京藤哲久:欺瞒交易与刑事责任,载西原春夫主编:《日本刑事法的重要问题》(二),金光旭等译,法律出版社和成文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95214.html -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