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着重考察中止行为能否独立防止既遂结果的发生以及其他原因是否能导致犯罪行为与既遂结果发生之间因果关系的中断,如果中止行为能防止既遂结果发生并且因果关系 12卷),法律出版社2007年9月版,第124页。 [24]参见王充:《刑法问题类型划分方法与构成要件的排列顺序》,载《法制与社会发展》2007年第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1912.html -
了解详情
条等,也均有共同正犯的明文规定。 19世纪末20世纪初,由于社会犯罪现象的激增,因果关系的客观主义刑法理论因不适应变化的社会犯罪现象而渐渐被冷落,主观主义的刑法 是正犯而非共犯,那么,在处罚时也存在对共同正犯的刑罚个别化的问题,而这种个别化,离开共同犯罪的一般理论是根本不可能实现的。我们并不否定共同正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0691.html -
了解详情
纠纷。对部分医疗损害案件法院甚至不组织专家进行医疗技术鉴定,直接传讯医务人员,按照刑法类推原则判处其刑罚。这种处理方式往往造成医疗事故罪定性不准和判处刑罚过重的情况 个构成要件的举证责任,但却是医疗纠纷案件的核心和实质问题。然而,我国实行完全的过错推定和因果关系推定,虽然极大地减轻了患方的举证责任,但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00307.html -
了解详情
正犯之间有相互心理上的诱因,而是满足于相互对犯行决意的强化,这是对因果关系的结果归责最为薄弱的论证。⑼Kper反对将共同正犯的行为贡献作为单纯的因果要 ,首先必须解决以预备阶段的行为贡献共同参与的行为人是否可以成立共同正犯。对这个问题,德国刑法释义学也是存在非常大的争议,对于正犯与共犯的界限、正犯的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95682.html -
了解详情
,是指行为人对自己的行为在刑法上的认识与客观实际情况存在不正确的认识。行为人发生这种错误时,就产生了是否阻却故意的问题。[1]故 意与过失是认识 从客体的认识错误、对行为性 质、犯罪对象错误、犯罪手段错误、打击错误、因果关系认识错误[3]。五个分类对事实认识错误及其刑事责任进行论述。 2.3.1 客体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88498.html -
了解详情
,是正确适用侵犯商业秘密罪的另一个重要问题。从承担刑事责任的因果范围上看,在一般情况下刑法是在直接因果关系范围内确定刑事责任,只有在法律有明确 由权利人收购,而不能直接由工商机关监督销毁,否则就可能破坏交易公平。 我国刑法规定侵犯知识产权行为承担刑事责任的前提是出于商业目的,也就是说,只有基于商业目的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54001.html -
了解详情
?其三,公司犯罪行为与自然人的犯罪行为如何区分,应当具备哪些特征? (二)问题研讨 1.公司犯罪的主体要件 公司犯罪与自然人犯罪之间最显著的差异就是主体的 指挥、决策作用,并且其所实施的行为与公司犯罪的危害结果之间存在着刑法上的因果关系时,即为公司犯罪的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20]。 2.关于其他直接 ...
//www.110.com/ziliao/article-519205.html -
了解详情
行为与犯罪事实间仍具有因果关系,就其自己行为独立负其责任,即所谓个人责任。故教唆犯及从犯,亦罚其未遂。[31] 依我国台湾地区旧刑法(2006年修法 年版,第514-515页。 [48]预备犯是否要一律处罚,是个很值得探讨的问题。笔者以为,例外地处罚预备犯更为合理。针对预备犯普遍处罚的困境以及相关的 ...
//www.110.com/ziliao/article-502722.html -
了解详情
儿童罪 犯罪客体 以出卖为目的 实行行为 违背被害人意志 犯罪客体是在当前我国刑法学界争议极为激烈的问题之一,争论的焦点在于犯罪客体的内涵及其在犯罪构成中的地位,对此 的行为方式时,拐与卖均为实行行为的组成部分,且两者之间存在特定的因果关系发展过程,即拐(实力支配)卖(转移支配)。尽管许多学者认为拐骗 ...
//www.110.com/ziliao/article-484230.html -
了解详情
的是心理责任论。心理责任论认为,不应在行为人的行为与危害结果之间仅仅存在因果关系这种客观联系时就追究行为人的刑事责任,只有在行为人与危害结果之间进而存在主观 文明社会解消冲突的最基本方式。 二、责任与预防的关系 责任与预防的关系问题,长期以来,都使中外刑法学者感到很是纠结。 报应刑论者认为,因为犯了罪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85726.html -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