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等、社会正义与政治正义等等理念、价值和主张,成为中国社会的主流思潮,也是中国民族的公民理想与全体公民的民族理想,反映了工具性托付与价值性托付的良性 、错综时空下建设民族国家的法权努力 如前所述,中国的社会文化转型早已启发于中国近代史的枢纽期,晚近三十年并非开天辟地之举,毋宁,是以拨乱反正和改革开放为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56851.html -
了解详情
其他权利的根本途经,也是由于在自由主义和共和主义的体制中,这项权利并没有或不可能得到实际的行使。公民只有充分享有并行使这项权利,才能真正实现权利自赋和 认为,特定人们生活在不同的社会、历史、文化、经济、政治以及自然环境中,他们的权利内容和实现方式也都具有独特性,因而对于不同情境下的人们不应适用普遍的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83930.html -
了解详情
政治与法律表征,而且,转而丰富了国民行动的公民性格,进而,为公民政治提炼出自己特定的社会历史性格与文化色彩。正是在此语境下,权力必须受到制约,统治者同样必须被统治 说,并无我们说。也就因此,表达自由这一国民的法治愿景,将新闻体制改革与出版、结社、集会自由的法权落实诸题,一并提上了议事日程,而考验着政体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64687.html -
了解详情
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业”。不过,宪法赋予公民参与国家决策的神圣权利,只有通过具体的程序法规定,才能在真正意义上得到 日,中共十四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把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确定为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
//www.110.com/ziliao/article-8878.html -
了解详情
改革、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另一方面也要相应地推动政治体制改革,逐步建立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政治架构──宪政民主体制。中共领导层囿于一党之私,只愿承认前一对 都不可能长治久安,其经济亦不可能持续健康地发展,其文化也难以兴盛。因此,在筹划政治改革时必须着眼于促进政治发展、并尽可能保持政治稳定。需要指出 ...
//www.110.com/ziliao/article-4531.html -
了解详情
农奴,此时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公民,平等的享有和承担宪法和法律所规定的各项权利和义务,在旧的政教合一体制下永无政治地位的农奴,也可以成为人民代表、 事务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同时,广大少数民族人民作为国家的公民,具有独立的政治地位,也充分享有宪法赋予的基本政治、经济、文化权利,并积极参加地方和国家的公共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79161.html -
了解详情
的分配制度。当社会主义国家宪法谈到经济基础一词时,除现实地改善人民物质文化生活的目的外,还意味着公有制经济负有一项历史责任,即消灭私有制。同时,条文隐含 新条款的区别只在于国营和国有,这是公有制理论发展的结果。早在1984年10月的《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中,就提出了国家所有权和企业经营权相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03558.html -
了解详情
虽然不少学者提出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中也有过“法治”,如战国时期法家主张“法治”以此来反对儒家的“德治”、“礼治”。但这种封建专制下的“法治”与现代法治不可同日而语 形成对行政权力有效制约的基础上,发挥国家权威的推动作用。 (1)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虽然己经取得了瞩目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67778.html -
了解详情
社会保障、加强社会管理体制改革等社会建设内容都是为了践履宪法的人权保障精神,促进受教育权、劳动权、休息权、社会保障权、公民参与权等公民基本权利在社会 ,扫除文盲,对工人、农民、国家工作人员和其他劳动者进行政治、文化、科学、技术、业务的教育,鼓励自学成才。国家鼓励集体经济组织、国家企业事业组织和其他社会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49735.html -
了解详情
制度与法律观念所构成的法律文化系统。传统中国社会经济的一个显著特色就是亚细亚生产方式的存在。亚细亚生产方式对中国传统法律文化铸下的深刻烙印就是:一方面是 根本体现,健全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我国宪法规定,人民代表大会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力,政府机关和司法机关由它产生,向它负责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31655.html -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