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法律没有特别规定的情形下,按过错承担责任,是被法律普遍接受的一个原则。在刑法中有所谓的罪刑相当原则,民法规定民事责任的承担亦要按照过错与责任相当的原则 的称法亦不能算是科学或准确。对于条件,不能简单地用因果关系,而是运用另外一种推定亦可解决问题,而且不至于造成原因概念的混乱。把原因和条件不加区分,从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0425.html -
了解详情
着公民的生命健康和财产安全。为此,我国《刑法》及《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交通肇事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以下简称《解释》)对“交通肇事 ,只能按一般“交通肇事后逃逸”处理;如果行为人的逃逸行为与被害人的死亡结果之间有因果关系,即被害人死亡是因为行为人逃逸,没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救助而造成的, ...
//www.110.com/ziliao/article-9277.html -
了解详情
也有犯罪对象概念。如果说对犯罪对象的研究不够深入的话,那么对于行为对象有关问题的探讨更是鲜有人问津,即便有的学者提出行为对象的概念,也只是以之作为 的间接承受者的存在,并不意味着肯定犯罪行为与危害结果的承受者所承担的损失或损害之间具有刑法学上的因果关系。其间可能有,也可能没有,但不论是否具有因果关系 ...
//www.110.com/ziliao/article-6839.html -
了解详情
作为促进长期利益的最佳方式,必须使刑法得到公众认同。 引进刑法的公众认同概念可以解决一些争议问题。第一,因果关系:相当因果关系说以条件说为基础,将因果关系 第二,不作为犯中作为义务的实质判断需要借助于一般国民的规范意识:从公众的刑法认同感来考虑,只要存在着与作为价值相同的不作为,就应该给予处理。这样, ...
//www.110.com/ziliao/article-5751.html -
了解详情
信息的获取是行为人基于对相关事务的主管、负责与经手而合法知情,与职务便利之间具有因果关系。这就排除了以下两种情形:一是无意获取未公开信息;二是行为人未在 多新型背信违法行为出现,小修小补式的立法将导致刑法分则的膨胀;三是,未公开信息存在范围不明晰的问题,对具体适用造成不便,尤其是相关的民事救济更是显得 ...
//www.110.com/ziliao/article-527190.html -
了解详情
理解不应过于狭窄,一行为是否构成抢劫罪,关键是看暴力行为与取得财物之间是否具有因果关系。本案中,尽管徐某某在途中以借用为名将被害人的手机一直拿在手中, 。 那么,目的又是如何作为抢劫罪与他罪区分标准呢?要解决此问题,我们先应当明确两点:第一,我国刑法分则是一个层次清楚、排列有序的体系性结构,每一个罪名 ...
//www.110.com/ziliao/article-517188.html -
了解详情
或者存在方式、行为的方向和结果或危害结果的可能性以及行为和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有新的认识。但这种认识可能对主客观的情况失真,即过分相信自己 . {8}张文,刘艳红,甘怡群人格刑法导论[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5. 156-187. {9}蔡墩铭.刑法总则争议问题研究[M].台湾:台湾五南图书出版 ...
//www.110.com/ziliao/article-339740.html -
了解详情
】2011年 【正文】 近几年来,随着风险社会理论的兴起,我国刑法学界就风险社会的刑法规制问题展开了一些讨论,其主要观点可归纳如下:我国已经进入风险社会; 和结果同时发生的犯罪,如非法侵入住宅罪、侮辱罪等。行为犯只是不需要判断因果关系,并不意味着不存在实害结果。例如,《日本刑法典》第108条规定的放火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68984.html -
了解详情
范围 违法根据 责任根据 近几年来,随着风险社会理论的兴起,我国刑法学界就风险社会的刑法规制问题展开了一些讨论,其主要观点可归纳如下:我国已经进入风险社会 和结果同时发生的犯罪,如非法侵入住宅罪、侮辱罪等。行为犯只是不需要判断因果关系,并不意味着不存在实害结果。例如,《日本刑法典》第108条规定的放火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68914.html -
了解详情
违法性,在刑法上不构成犯罪。而另行提起的民事诉讼是因被告的犯罪行为而引起的。这种侵权之诉与犯罪行为密不可分,与之存在法律上的因果关系。所以在 的犯罪行为与被害人所遭受的物质损失之间必须存在因果关系,存在着内在的联系。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刑事附带民事诉讼范围问题的规定》第2条规定:被害人因犯罪行为遭受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56191.html -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