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害人自救行为是超法规的排除社会危害性的正当行为,在司法中的适用应具备严格条件,避免其负面效应。 案情 2011年9月至12月间,被告人何朋从海兴 其情况,减轻或免除其刑罚。刑法理论上认为,自救行为是一种类似于正当防卫和紧急避险的没有社会危害性的正当行为,但由于我国刑法并没有对此行为作明文规定,该行为 ...
//www.110.com/ziliao/article-467954.html -
了解详情
的主观要件前提。主观构成要件是刑法规定的犯罪构成要素,是一切犯罪都必须具备的条件。刑法总则规定了故意和过失两种责任形式。但是,仅仅据此来断定行为人主观上 的,即中止行为造成损害大于或至少同等于法定犯罪结果,但符合无期待可能性或成立紧急避险的,成立犯罪既遂,中止行为不构成犯罪;不能排除无期待可能性或成立 ...
//www.110.com/ziliao/article-300393.html -
了解详情
和不作为形式,就会非常容易被证实,二者区别就会显而易见。 而对于正当防卫和紧急避险行为,为什么不是犯罪行为?负义行为论可以迎刃而解!因为这两种行为都 条件就是三同时。同一时间,同一地点,同一具体犯罪对象,这就是同时具备三个条件。这种学说,可以解决一个非常现实问题,就是同时犯罪,但是无法查明哪个犯罪行为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76347.html -
了解详情
惩罚犯罪提供了正当理由,但还需要犯罪成立理论来加以证明和支持。因为对犯罪成立条件的论证,直接关系到惩罚的合法性和效力。德国学者罗克辛(Roxin)指出,对 罪的评价过程中,除了运用犯罪构成之外,还存在两个辅助性标准,即正当防卫、紧急避险等违法阻却事由和犯罪概念。后者作为除罪标准从否定方面将行为排除犯罪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34151.html -
了解详情
的主观要件前提。主观构成要件是刑法规定的犯罪构成要素,是一切犯罪都必须具备的条件。刑法总则规定了故意和过失两种责任形式。但是,仅仅据此来断定行为人主观上 的,即中止行为造成损害大于或至少同等于法定犯罪结果,但符合无期待可能性或成立紧急避险的,成立犯罪既遂,中止行为不构成犯罪;不能排除无期待可能性或成立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8201.html -
了解详情
马坊途中,行至宜君县烈柴路9km下坡处,因车辆制动不符合安全技术运行条件要求,朱XX、邵XX、王XX分别跳车后,车辆侧翻在公路左侧山体上 制动器不符合安全技术要求”。涉案事故车辆的车主与驾驶员的严重过错行为是导致三位伤者紧急避险行为损害结果的直接原因,车主与驾驶员应承担三位伤者的全部损害赔偿责任。本案 ...
//www.110.com/panli/panli_21990685.html -
了解详情
。〔4〕也有许多人指出,我国刑法中第20 条、第21 条有关正当防卫、紧急避险等犯罪阻却事由的规定,本身也是期待可能性的反映。 如果用循名责实的方法 的人性关怀。有的时候,我们必须承认有些东西虽不能言传却能够意会。因此日常生活条件下,就一般人而言,已处于无法想象的尴尬或艰难境地,无论其他任何人如果处于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3638.html -
了解详情
。〔4〕也有许多人指出,我国刑法中第20 条、第21 条有关正当防卫、紧急避险等犯罪阻却事由的规定,本身也是期待可能性的反映。 如果用循名责实的方法 的人性关怀。有的时候,我们必须承认有些东西虽不能言传却能够意会。因此日常生活条件下,就一般人而言,已处于无法想象的尴尬或艰难境地,无论其他任何人如果处于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3441.html -
了解详情
:要求公民区别其面临的侵害是否符合不法的条件(包括是否具有责任能力的主体资格),并以此决定是实施正当防卫还是紧急避险,同样不具有可行性。其实,只要我们站在 17处,但由于这个概念的实体性,刑事诉讼法学界并没有对这些规定的内容或条件做出具体说明,而是留给了实体刑法的研究者。然而,目前的实体刑法对犯罪事实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0119.html -
了解详情
汽油车之轨道,逼使碳车停止。福冈高院判决认为,就以上诸般情事考虑,在主客观条件下,判断被告等人在当时群体愤概之下的行为,如按一般通念看,应认为 ,其所说明的问题在各国的刑事立法和司法实务上都有反映。刑法规定的迫不得已的紧急避险行为,学理承认的义务冲突行为,部属执行上级命令行为等等,均为期待可能性的典型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19848.html -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