尖锐的批评。 19世纪后期自然科学发展迅速并取得重大成果,受自然科学发展的影响,刑法学等一些社会科学,也将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运用于理论的证明中来。因而被 犯罪的目的。客观主义刑法思想给我们的启示是,犯罪行为是刑事责任的基础,刑罚的报应,是惩罚与预防有机结合的基础。 3.罪刑因果关系的客观性 客观主义是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51185.html -
了解详情
公众对刑法的认同感,在我国是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刑法理论在因果关系、不作为犯、违法论、故意、共犯、责任论等问题上都充分考虑了公众认同感问题。公众对 认识,需认识构成事实与非难可能性。一般人认为是犯罪的场合,行为人即使相信不是犯罪,但他认识到一般人会认为该行为是犯罪时,亦应追究刑事责任。因为非难可能性是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8374.html -
了解详情
还明文规定,只有造成严重后果,并且法律明文规定构成过失犯罪的,才追究行为人过失犯罪的刑事责任,而对故意犯罪并不要求以后果严重作为犯罪成立的要件。再次,从刑法所 的预备、中止等也一样。 再以《刑法》第144条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罪为例,根据犯罪结果与犯罪行为因果关系的远近,其第一层犯罪结果就是有毒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3078.html -
了解详情
和外部的条件。菲利尖锐地指出,自由意志表现了人类认识自然和社会的局限性,必然与因果律相冲突,[10]生理学以及病理学研究证明,人的意思是完全受其个人的生理、 我国的刑事责任论域。主要理由如下: (1)受制于我国的刑法理论构造在我国刑法理论中,关于刑事责任论、犯罪论和刑罚论的关系,主要有罪、责关系说、罪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2217.html -
了解详情
,法人得依第121-2条规定的条件,被宣告对第223-8条所指犯罪负刑事责任。[14]法国刑法典规定的用人身进行试验罪主要针对违反知情同意原则而进行非法 的事实并结合行为人所认识的事实为标准对危害行为与危害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进行判断。英美法系刑法理论有关因果关系的学说主要包括近因说、预见说和刑罚功能说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0710.html -
了解详情
中来。因而被称之为实证学派。意大利的精神病学家龙勃罗梭(Lombrosr)以其“刑事人类学”主张,成为这一学派早期的代表人物。他的学生菲利(Ferri)和 犯罪的目的。客观主义刑法思想给我们的启示是,犯罪行为是刑事责任的基础,刑罚的报应,是惩罚与预防有机结合的基础。3.罪刑因果关系的客观性客观主义是将 ...
//www.110.com/ziliao/article-7005.html -
了解详情
审判活动,可以由人民法院依照民事诉讼法的有关规定作出处理,不宜以诈骗罪追究行为人的刑事责任。如果行为人伪造证据时,实施了伪造公司、企业、事业单位印章、人民团体 可能者,其条件与结果有相当因果关系”。[5]相当因果关系说正成为我国、日本、台湾等主要表现为大陆法系特征的国家和地区,在刑法、侵权行为法领域 ...
//www.110.com/ziliao/article-5998.html -
了解详情
事先要取得一定的资格,犯罪主体实际上是以这一主体事先达到刑事责任年龄,具有刑事责任能力,取得进入刑事法律关系领域的“入场券”为前提,以所实施的行为被确认为已经构成 的不作为。参见张智辉:《刑事责任通论》,警官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第124页。(3)独立说。认为持有与传统刑法理论上的作为和不作为两种 ...
//www.110.com/ziliao/article-5671.html -
了解详情
象是原因,由原因引起的另一现象是结果。因果关系是客观事物普遍联系和相互作用的形式之一。[29]显然,原因、结果本身是现象的范畴,但原因与结果之间的关系,即 实害结果。第15条第2款要求:过失犯罪,法律有规定的才负刑事责任。《刑法》第133条之一没有任何能够表明过失的用语。[38]因此,危险驾驶罪是故意 ...
//www.110.com/ziliao/article-482552.html -
了解详情
教授则认为,这个规定系构成要件要素之结果(结果犯),而因而致系必须具有因果关系之意。[1]114 笔者认为,因而致婚姻无效之裁判或撤销婚姻之裁判确定者仅仅是 ,而后者是行为根本就不成立犯罪,不需要承担刑事责任,而这样的理解也不会割裂犯罪性与刑罚性之间的关系,说某个行为具有应受刑罚惩罚性,或者应承担刑事 ...
//www.110.com/ziliao/article-468950.html -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