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p66)公信原则以物权变动必须公开、 公示的要求为其逻辑起点,又以通过对善意第三人利益的保护以实现交易安全为其归宿。物权法中一系列直接或 彬。物权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7. 〔20〕王泽鉴。民法学说与判例研究(1)〔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 〔21〕〔日〕川岛武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1253.html -
了解详情
摘要:一般认为,我国法上的物权变动原则上采债权形式主义,例外采意思主义加公示对抗主义。在意思主义模式下,不动产物权何时变动,存在认定上的困难;而在 冻结财产的规定》规定,人民法院的查封、扣押、冻结没有公示的,其效力不得对抗善意第三人(第26条第3款)。 《物权法(草案)》中,共有两处涉及对抗善意第三 ...
//www.110.com/ziliao/article-9988.html -
了解详情
还是事实物权,对它的划分意义不仅限于理论上,而在于实践意义:因为在物权法上,按公示原则划分的并列存在的这二种物权形态,从不同层次、不同角度和不同功能 、登记所有权的行为等等,因此,人们在物权关系中,除了遵守公示原则的基本法律要求外,仍应该以公信原则为补充,应该这样来理解:只要物权人通过自身合法有效的 ...
//www.110.com/ziliao/article-9748.html -
了解详情
[14]在日本的判决实务中,占有人也须依据一般侵权行为的原则提请损害赔偿请求。[15] 因而,《物权法》第245条第1款第3分句未将过失纳入,并不足以 德国民法典》第823条所规定的其他权利。[79]不过反对者依然认为,即使是占有的公示效力,也无法正当化经由交付取得占有之债权的侵权保护。因为仅占有本身 ...
//www.110.com/ziliao/article-378571.html -
了解详情
必要重视有关领域的专家的意见,因为他们对那些涉及社会公共利益的问题往往有着专门的研究,通常具有全局性的、更为长远的眼光,因而更适于判断于哪些是社会公共利益。 ,即向公众昭示不动产的权利和负担情况。根据物权法第二十八条至第三十条非法律行为所取得的物权,属于物权公示原则的例外,实践中可能导致实际权利状态与 ...
//www.110.com/ziliao/article-376277.html -
了解详情
对债的关系的形成力,这是各国物权法理论公认的基本原理之一。相反,登记得本于债权契约而强制之,有效的债权契约是完成公示的根据。此项原理被学者称为物权变动 的需要,而不能满足不动产进入市场交易的需要,更不能满足依据物权公示和物权交易的客观公正原则对物权交易进行保护的需要。鉴于房屋所具有的财产价值较大和社会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44439.html -
了解详情
登记制度。因为只有通过完善不动产权利登记制度才能够真正的实现保护产权,贯彻公示、公信原则的要求。 我们认为,在未来我国的民法典中,应当采取以下几项 登记制度》, [6] 许明月:《抵押权制度研究》,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第214页 [7] 梁慧星主编:《中国物权法建议草案建议稿条文、说明、理由与参考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35458.html -
了解详情
登记的民事行为属性,是由不动产登记的功能所决定的。《物权法》通过之后,确立不动产登记的公示功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不动产登记作为不动产物权变动的公 三人的公示作用,其法律效力也为法所明文规定。由此可见,在我国,不动产登记的行为属性应为事实行为。 【注释】 [1]田士永.物权行为理论研究[M].北京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62131.html -
了解详情
登记的民事行为属性,是由不动产登记的功能所决定的。《物权法》通过之后,确立不动产登记的公示功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不动产登记作为不动产物权变动的公示 就会相应地发生,所以因法律行为所引起的民法上效果的发生要贯彻意思自治原则。事实行为则不同,事实行为无需考虑行为人内心意思,事实上有此行为,即产生相应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60898.html -
了解详情
登记的民事行为属性,是由不动产登记的功能所决定的。《物权法》通过之后,确立不动产登记的公示功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不动产登记作为不动产物权变动的公 三人的公示作用,其法律效力也为法所明文规定。由此可见,在我国,不动产登记的行为属性应为事实行为。 【注释】 [1]田士永.物权行为理论研究[M].北京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60365.html -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