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与社会侵害、行为与行为人罪错之间的因果关系,前者属于客观上关系的处理,后者属于主观上关系的处理。大陆法系刑法理论中,先评价前者,后评价后者, 统一关系。 二、基本争议及评析 (一)目前犯罪概念、特征与犯罪构成关系问题的争论 1.关于社会危害性概念的新近争论 社会危害性概念排斥论。社会危害性的概念与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19064.html -
了解详情
新的集体力量,这种力量超出各共犯之力之简单相加,从而使犯罪更易于完成。从因果关系上看,各共犯之力合而成为一个犯罪原因,各成员之力只不过是造成犯罪 刑法而言仍然是有必要的。首先,有必要在刑法总则中对身份问题以及共犯与身份的关系问题作出全面规定;其次,有必要对刑法分则和司法解释的有关规定加以认真研究,从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14389.html -
了解详情
能自立以前,决不离开或舍弃它们。 所以,刑法理论如果不解决作为刑法对象的人的事实属性与价值属性及其关系问题,刑法实践就难以自觉走向人道主义。其次,人总是 以来西学东渐所移植、所传播的实际上是什么,我们就不难发现它们与中国现实的因果联系。这正是西方现代社会的上述病症为什么也存在于中国当代社会的原因,所以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14370.html -
了解详情
由于我国现行刑法典对正当防卫条件的规定过于简略,这次修改刑法之际应完善这一问题。为此,本文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对条件之一的不法侵害作一重点探讨。? ,但此时,不法侵害已经结束,正当防卫自无必要。最后,从不作为与危害后果之间的因果关系来看,与作为犯罪一样,不作为犯罪对于危害后果的出现也是具有原因力的。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97385.html -
了解详情
火车与行人、非机动车之间交通事故的中应承担一定的补偿责任后,接下来需要研究的问题是,不可抗力致交通事故发生情况下,铁路方应承担多少责任。这实际上也是不可抗力致 基于危险作业和不可抗力的结合。换言之,危险作业自身与损害后果之间并无完全的因果关系,故也不应由危险作业者承担全部的损害赔偿责任。同时从危险责任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77515.html -
了解详情
环境侵害。受害者不同时发病,病情轻重不一,受害范围、程度不断变化。 (五)因果关系模糊性 环境污染损害赔偿诉讼的局外人和事后研究者会觉得事情是如此清楚明白,简直 影响评价阶段就解决的问题,都到产生了严重污染的阶段了,取缔这样的企业还有什么好可惜的呢?! 4、 环境破坏赔偿诉讼的适用 我国刑法第六章第六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72128.html -
了解详情
行为构成收购赃物罪的关键。因此,如何确定行为人的明知是司法实践操作的首要问题。目前,我国刑法理论界与实务界,对如何判断收购赃物罪中行为人主观上的明知有两 ,其特征是交付行为在先,欺骗行为在后,欺骗行为与交付财物的结果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因此,符合收购赃物罪的构成要件。另一种意见认为,此种行为构成诈骗罪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57792.html -
了解详情
。例如,日本学者前田雅英就介入于第三者或被害人的行为而发生结果时如何判断因果关系相当性,提出了根据行为导致结果发生的概率的大小、介入情况的异常性大小、 苏联的刑法学理论体系,都面临着如何面对本上理论与外国理论的关系问题。 经过梳理会发现,我国刑法学中的本上理论其实很少换言之,由中国学者提出的原创性理论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44163.html -
了解详情
财物以谋取竞争优势,因为其竞争优势是客观存在的。如果行贿行为与中标结果没有因果关系,行贿目的并非在于投标单位意图妨碍竞争,而是因社会不良风气的客观存在而求得 人民法院报》2008年11月25日第4版。 [4] 刘宪权主编:《中国刑法理论前沿问题研究》,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203页;杜国强:无身份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39884.html -
了解详情
产物,有一定之目的,故应受目的律的支配,与自然法则以因果律为基础,有其必然因果关系截然有异。故解释法律,必须先了解法律究竟欲实现何种目的, 的不确定性和相对自由性,但这并不意味着刑法本身的立法目的就是难以捉摸或无法确定的,只是这里涉及具体的技术问题或者说是方法论的问题。有学者建议,对立法目的的探求途径 ...
//www.110.com/ziliao/article-63123.html -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