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刑法分则中的致只表明危害行为与危害结果之间具有刑法上的因果关系,不具有限定行为人对法定危害结果的心理态度的作用,对以致标示的法定危害结果,行为人 可行性。因为将罪过形式划分为直接故意、复合罪过、疏忽大意的过失不仅不能解决前述问题,而且还模糊了间接故意与过于自信的过失之间的界限。理论的价值在于指导 ...
//www.110.com/ziliao/article-506089.html -
了解详情
:刑法中的类型思维之提倡,载《法律科学》2010年第1期。 ⑸对于这个问题,有人认为在盗窃罪中即使行为人事后出于某种动机将赃物归还被害人,被害人的法益也 行为人盗窃行为而产生的各种关联性损害事实,因为其与行为人的盗窃行为不具有刑法意义上的因果关系,因而不能成立;对于第二种情况,入户盗窃的行为确实侵犯了 ...
//www.110.com/ziliao/article-500608.html -
了解详情
人权也能使刑罚收到积极的效果。然而,行为人主观的恶与客观的害之间关系一般只存在或然的因果关系,而不是必然的反映与被反映。这种或然性在胁从犯的场合中体现得 统一在一个标准中是完全可行的。因此,可采用如下的规定来解决我国刑法第20条第3款存在的问题:对正在以暴力手段实施了故意伤害、杀人、抢劫、强奸、绑架等 ...
//www.110.com/ziliao/article-489630.html -
了解详情
行为实际上是相互无关、分别独立地违反了刑法规范,而并不存在手段与目的或原因与结果的牵连关系,或者必然的因果关系等。而且,由于行为人实施了两个 。(30)立法者通过设置法律拟制条款即可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司法实践中大量似是而非的疑难问题,从而为定罪量刑提供了较为明确的法律依据。例如,行为人为了实施抢劫而携带 ...
//www.110.com/ziliao/article-484462.html -
了解详情
出一种内在逻辑:民事违法行为属于一般违法行为犯罪行为不是一般违法行为,而是违反刑法的行为,即犯罪具有刑事违法性犯罪的社会危害性是其刑事违法性的基础,刑事违法性是 与被害人的死亡结果之间存在因果关系了。无论如何,在美国的诉讼实践中,即使同一个行为,评价程序也完全是刑民分开的,这就很难把刑法问题与民法问题 ...
//www.110.com/ziliao/article-483247.html -
了解详情
支配下,实施了处分财产的行为。行为人的欺搞行为和被害人处分财产的行为之间有因果关系。被告人曹厚文以雨山区法律务所名义受王久刚委托,代为处理王 上的非法占有的目的非常明确。(二)被告人的行为也构成伪造国家机关公文罪。根据我国刑法第280条规定:“伪造、变造、买卖或者盗窃、抢夺、毁灭国家机关的公文、证件、 ...
//www.110.com/ziliao/article-467296.html -
了解详情
曾一度强调严打。刑事政策的演进意味着国家通过刑罚权的运用及在配置罪与罚的问题上一直在作选择,而这种选择的结果必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刑事立法[8]。我国 德国刑法学理中占据主导地位的见解,不再是以存在事实(比如,因果关系或目的性)为导向的体系了,而是以刑法的任务和目标作为指导的体系。[5]这使得刑法和刑事 ...
//www.110.com/ziliao/article-464927.html -
了解详情
肇事罪加重处罚的情节,而且在肇事后逃逸的问题上,肇事人主观上是故意的,而且逃逸行为与被害人死亡具有因果关系,符合共犯的构成条件。[15]在笔者 在于构建共性的法律,形成法律文本。[22]根据《宪法》第67条规定,刑法立法权应当属于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而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闭会期间,全国人大常委会可以部分 ...
//www.110.com/ziliao/article-371892.html -
了解详情
肇事罪加重处罚的情节,而且在肇事后逃逸的问题上,肇事人主观上是故意的,而且逃逸行为与被害人死亡具有因果关系,符合共犯的构成条件。⒂在笔者看来 重心在于构建共性的法律,形成法律文本。(22)根据《宪法》第67条规定,刑法立法权应当属于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而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闭会期间,全国人大常委会可以部分 ...
//www.110.com/ziliao/article-371886.html -
了解详情
启动权的立法规定是否合情合理,是否符合刑事诉讼法及刑法的价值取向,则直接影响到司法公正与效率。针对司法鉴定启动权这一问题的重要性,与会人员对这一问题 负有完全责任,则不尽然。有的被害人死亡与医疗行为的误诊、漏诊或治疗失误存在一定因果关系,而被告人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不应承担因医疗行为而造成的损伤。辩护人 ...
//www.110.com/ziliao/article-338471.html -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