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法者有必要将危险犯的范围进行进一步的扩展。当然危险犯的扩展必须要坚持适度的原则而不能任意扩展。 可以从两个方面对我国刑法中的危险犯进行适度扩展,即 、供应血液、制作、供应血液制品罪这三个罪名中明确规定可以由不作为形式构成。而作为和不作为是刑法中犯罪行为的两种基本表现形式,有些不作为形式的危险犯的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4185.html -
了解详情
1款,1988年第244号法规第4条。 我国台湾学者蔡墩铭教授认为,台湾刑法中的体现期待可能性问题的特殊客观事由有:(1)犯人教唆他人顶替;(2)犯人湮灭共犯的 ,因而阻却责任。 3.二分说。复分为:(1)以阻却违法为原则的二元说,认为紧急避险作为原则是阻却违法事由,例外是阻却责任事由。该说进一步有两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2064.html -
了解详情
立法者主观上的犯罪构成理念才是源或本。当代立法者以其对犯罪构成的明确认识来设置刑法中的各种犯罪,即能动地以犯罪构成理论来指导刑事立法。否认这一点,等于 到因果规律问题。例如,在德国、日本和我国台湾地区通行的相当因果关系说中的客观说的基本观点是:依一般人的经验、知识即人类全部经验(经验法则),认为可发生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0120.html -
了解详情
,开创了中国惩治单位犯罪的先河。此后,中国立法机关相继在一些单行刑法和附属刑法中规定了近50个单位犯罪罪名。1997年刑法在基本吸纳这些罪名外,又 的腐朽思想,腐蚀干部队伍,败坏党风和社会风气。因此,在刑法中设置单位犯罪,规定处罚原则以及具体的犯罪行为,对犯罪单位追究刑事责任,有利于保障不同市场主体间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19863.html -
了解详情
且被侵害的权利可以被恢复 不法侵害状态是进行自助行为的基本前提。形成不法侵害的情形主要包括:(1)已经构成犯罪的行为。如盗窃、诈骗、抢夺、抢劫、故意毁坏财物 犯罪的,以减轻或者免除处罚为宜;如果没有造成重大损害的,则可以根据刑法第13条但书的规定不作为犯罪处理。 余论:刑法中的正当化事由与民法中的正当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19842.html -
了解详情
基础。 三、 国际刑法中的上级命令不免责原则 艾希曼受到指控的罪名是国际犯罪,也即严重侵犯人类社会的基本价值或国际社会共 同利益的行为,是侵犯和 事件)来决定。 俄罗斯巨变后,其刑法典开始将执行命令或指令作为排除行为社会危害性的一种情况加以规定。俄罗斯刑法典第42条明确规定: (1)行为人为了执行对他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19840.html -
了解详情
理性,而此理性使得人们对既存的、权威的法律渊源的尊重得以解释。 最后的评论自然要转移到那些被认为是构成整个法律秩序的基本原则上来,这其中包括主权论。任何 个学派观点的结合而来。 五 与普通法系相比,大陆法系更倾向于仅仅主张悖论中的一方。尤其在德国,数十年来自然法哲学家与法实证主义者之间一直存在着深刻且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02652.html -
了解详情
说,民事责任、刑事责任和行政责任也不乏相通之处。民法上的惩罚性违约金、行政法上的罚款、刑法上的罚金在成因上具有可分性,而就经济实质而言则不易区分。 在世界各地获得广泛推崇,上升为法治的基本原则。在我国修宪保护私人财产权、《物权法》制订以及改革开放以来交易大发展和《合同法》立法过程中,人们对前两大原则已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99929.html -
了解详情
,过于繁琐。 3.宪法依据说。在较早的统编教材中,通常将宪法中有关劳动方面的条文直接移植为劳动法的基本原则。亚历山洛夫也认为苏维埃社会主义劳动法的 法律部门,在其他如刑法,民法,其他社会法等调整社会关系时,公民都会拥有。 4.还有学者将国家在相对较短时期内的劳动政策作为劳动法的基本原则。而这些劳动政策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83916.html -
了解详情
的原因在于,它们本来就不属于一个系统。 误区之三:对刑法中的情节和犯罪构成共同要件的混淆 要正确区分刑法中的情节和犯罪构成共同要件,必须明确:刑法中的 这一犯罪构成事实混淆为情节处理了。 四、禁止重合评价原则的理论基础 为了剔除我国刑事立法中重合评价的弊端,指导立法,为准确定罪量刑打好基础,从而适当、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62495.html -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