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难以确定的情形,有人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2] 在网络共同犯罪问题上仍然存在不少的争议。首先,关于犯罪共同故意的形成,是否要每一个犯罪人具体认识到与 信箱中,这种情形可以认为行为人使用技术手段将被教唆对象予以特定化,应该认定共同犯罪故意的成立。(3)在BBS、聊天室、网络会议室里,行为人利用链接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1622.html -
了解详情
《人民日报)1997年3月14日。 [6]参见邓又天、李永升:《单位犯罪问题研究》,《法学天地》7997年第3期;康树华、杨征主编:《新 明楷:(刑法学》(下),法律出版社1997年版,第790页。 [13]如有人认为:单位犯罪故意,是指单位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0400.html -
了解详情
持续到文革结束。这一时期由于此伏彼起、连绵不断的政治运动和社会动乱,刑法学研究从其中前十年(19571966)的逐步萧条、成果很少,到后十年(19661976)的偃旗息鼓 研究具有相当高的水平;对原有的研究课题,如法人犯罪、犯罪构成、共同犯罪、犯罪故意、罪数形态等问题都有所深化,不仅有大量的论文发表,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0264.html -
了解详情
、事业单位、机关、团体为本单位谋取非法利益,经单位集体决定或负责人员决定,故意实施的危害社会的行为,以及不履行其法律义务,过失实施的危害社会的行为。根据 对单位犯罪的确切范围存有争议。鉴于此问题的特殊性,我们将在后面加以研究。 2.犯罪主体的特定性。单位犯罪的主体是公司、企业、事业单位、机关、团体,而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0118.html -
了解详情
一命题当然是正确的。问题是,在绝大多数存在犯罪的完成形态和未完成形态之分的直接故意犯罪的场合,犯罪的成立不限于犯罪既遂这种形态。 学原理(第二卷)[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 [33] 李洁.犯罪既遂形态研究.[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1999. [34] 林山田.刑法特论(上)[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14383.html -
了解详情
评与比较研究,可见违法性认识必要说在理论上最具合理性。 笔者赞同违法性认识必要说(严格故意说)的立场。? (二)违法性认识应成为我国刑法中犯罪故意认识要件的论证? 1?学说的争鸣? 在我国刑法学界,关于违法性认识在犯罪故意构造中的价值问题,也存在不同观点的交锋。可以大致将纷纭众说概括为否定说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14381.html -
了解详情
事实上的排他性支配关系之中,受害者的生命完全依赖于肇事者的保护,构成不作为的故意杀人罪。其二,逃逸人对被害人的生命危险没有形成事实上的排他性支配关系的, [1]孙国祥:《过失犯罪导论》,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第188-189页。 [2]赵炳寿:《刑法若干理论问题研究》,四川大学出版社,1992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13705.html -
了解详情
犯罪构成必然包含了违法性和有责性)。同时,共犯之成立,要求各成员具有同样内容的犯罪故意,至于是直接故意还是间接故意在所不限。倘若利用他人过失完成犯罪,被 昭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6}赵秉志.共犯与身份问题研究以职务犯罪为视角(J).中国法学,2004,(1). {7}陈兴良.共同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02138.html -
了解详情
的精神不相违背。那么,能否认为重大责任事故罪的罪过形式既包括过失,也包括间接故意呢?换言之,在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违反规章制度,并对自己的行为可能产生的危害结果 无知过失犯罪的理论,可参见赵秉志、刘志伟:《犯罪过失理论若干争议问题研究》,载《法学家》2000年第5期。 [11]参见侯国云著:《过失犯罪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98756.html -
了解详情
款第2档之中的;而如果不让行为人对此承担刑事责任,又等于否定了总则关于故意杀人罪刑事责任年龄的规定。 之所以会发生这种令司法机关进退维谷的尴尬情况,笔者以为,根本 ]参见林亚刚,贾宇:《绑架及相关犯罪的几点探讨》,载丁慕英等主编:《刑法实施中的重点难点问题研究》。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第737页以下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98270.html -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