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的应对理念自然不足为奇,也再无争议的必要。如果她承认我国当前还处在前法治阶段,那么,我们对大局的判断就还有共同之处。问题可以继续讨论,但是,真正 在我国,有些实质论者不是没有注意到实质犯罪论是否会导致以处罚必要性为借口,将刑法上本没有规定的行为也作为犯罪处理的危险,而是未敢真诚面对这个问题,何谓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2953.html -
了解详情
人大常委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该法第54条规定,公务员对上级命令有进行审查并对错误的命令予以撤销或改正的建议权,这虽说是公务员自我保护的一个 责任。在德日刑法中,期待可能性的问题从来被认为是责任论领域的问题,只是在责任论中具体的地位存在不同的见解,也就是说,期待可能性有无的判断是在行为已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2924.html -
了解详情
法律领域的意义关联的判断[1]。在刑法科学的理论体系中,刑法的概念不仅是其他一切概念的母体,而且是整个逻辑过程的起点和归宿。如果说在科学认识活动中,归纳 ,不以其为基础即便它被某些人认为是无知、迷信或错误的,那么刑法就必然成为智力寡头或政治寡头的工具。对于一个自由社会来说,无论是听命于智力寡头,还是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2740.html -
了解详情
,在违法性的判断时间上,结果无价值论一般主张对违法性的有无进行事后判断;而行为无价值论主张以行为时为基点进行判断。第四,在如何理解刑法目的的问题 伦理秩序,不应成立本罪。[13](316)论者据此批判规范违反说结论的不合理性。但是论者的这一观点是错误的。市场经济是竞争经济,每一个单位、每一个独立的主体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2377.html -
了解详情
被告人)曹居齐犯交通肇事罪,判处有期徒刑三年,缓刑五年。[20]该判决书中判断是否属于肇事逃逸,并非看其肇事后有无报警行为,而是要求肇事者在发生交通事故 逃逸和逃逸致死。 第四,最高院将刑法第133条确定为一个统一的罪名是错误的,无论从理论还是从客观事实上,逃逸行为人主观上对于逃逸行为都是故意,对于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2231.html -
了解详情
得通,但在实践中却难以实现。这种结构要求对于行为是否构成犯罪的判断要以行为是否同时满足犯罪构成的四大要件为标准,如果行为符合四大要件就构成犯罪,如果行为不符合 某种特定前提时,对这些行为不进行责任谴责,这些特定的前提,刑法上称为免责事由;无责任能力与不可避免的禁止错误是责任阻却事由。在这两种情况下,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19856.html -
了解详情
目前已有学者主张中国应参考、借鉴期待可能性理论来解决诸如故意和过失等问题。我们认为,尽管目前在中国刑法上对期待可能性问题没有涉及,但在现实中也客观上存在着 科学分析,作出符合行为人实际情况的判断[15]。 第三种观点是折衷说。认为原则上可以采取主观说,因为,能不能预见,属于人的认识因素,而各个人的认识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14362.html -
了解详情
在这些情况下,立法者对巨额财产来源不明和共同危险的实体法律要件事实加以摄取(类似的还有在刑法中被废除的投机倒把罪等等)。其次,对人们某种行为与损害结果 笔者承认,由于特定历史时期证据手段的局限,判断或认定证据与实体法律要件事实之间的关联性有可能出现认识上的错误。例如,在亲子鉴定的案件中,古代是利用滴血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01265.html -
了解详情
两种犯罪构成理论在此点上的区别,难免存在机械照搬的错误。有些学者产生认为我国犯罪构成要件由刑法分则规定的误解,也是因为没有认识到大陆法系犯罪构成理论中 与过失内容。2.大陆法系犯罪构成理论中违法性的判断,形式的违法判断中阻却违法事由(消极违法性因素)与我国刑法中的排除犯罪性行为具有对应性。但在我国刑法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98243.html -
了解详情
完成犯罪的现实可能性。 上述观点均富有见地,但后一观点明显更为全面,由于提供了具体的判断依据,司法实务认定就方便多了。只是心存一点疑问:从逻辑技术上讲,它们 ,如果这一划分能够成立的话肉能犯未遂与不能犯未遂的划分结果及其含义,归纳出以有工具或对象上特定的认识错误作为区分能犯未遂和不能犯未遂的标准,在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65353.html -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