罚。 三、引起他人自杀与故意杀人罪 自杀是自己亲手结束自己生命的行为,在我国刑法中并不认为是犯罪。但是在实践中,行为人的某种行为导致其他人自杀,是否构成 虐待、侮辱、诽谤等,而引起被害人自杀的,其行为与被害人自杀之间存在间接因果关系,行为人应当对他人自杀的结果承担刑事责任。但因行为人缺乏剥夺他人生命的 ...
//www.110.com/ziliao/article-61398.html -
了解详情
或者认同,或者修正,或者补充完善,达成更广泛的共识。笔者将自己在刑法学备课过程中思考的几个问题冒昧提出,权作引玉之砖。一、犯罪既遂的标准犯罪既 之处是犯罪客观方面。犯罪客观方面包括危害行为、危害结果、危害行为和危害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犯罪时间地点等其他内容。未遂和既遂的差别又只能是危害结果的差别。因此 ...
//www.110.com/ziliao/article-7079.html -
了解详情
的状态仍然蕴涵于行为的内部而尚未现实的作用于法益,而“结果是与行为处于同一因果关系两端的结果,因而行为本身所蕴涵的对客体(即法益-引者注)的可能 抽象危险,无须法官就具体案情而作认定。[21]由于刑法条文中一般不标明抽象危险,所以,关于他的性质、地位问题至今仍是个悬而未决的难题;同时对抽象危险犯的存在 ...
//www.110.com/ziliao/article-6609.html -
了解详情
、方法仅仅是某些犯罪构成的必要要件。伤害案件是一种“行为”和“结果”之间有着必然因果关系的犯罪,其伤害“行为”和“结果”证据的提供,是被告人能否构成犯罪的必要要件 。而司法实践中大量存在的以自诉方式来调解解决轻微刑事犯罪问题,导致了以民事诉讼程序来解决刑法犯罪不协调的执法现象。3、从司法实践看,刑诉法 ...
//www.110.com/ziliao/article-5928.html -
了解详情
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就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严重的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1997年在对刑法的修订中,不仅放宽了一般意义上的正当防卫的必要限度,而且还确立了 的为不法,后还击的为合法;第三种情况认为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即从因果关系、情节发展、性质转化等方面来分析。[9] 我的观点是不管相互斗殴的起因 ...
//www.110.com/ziliao/article-5114.html -
了解详情
拟制。 (二)区分注意规定与法律拟制的方法 如何区分注意规定与法律拟制,对该问题做过深入研究的张明楷教授认为,虽然概括出区分注意规定与法律拟制的一般规则 ⑻按照学界普遍认可的结果加重犯理论,基本犯罪行为与加重结果之间具有直接因果关系。张明楷著:《刑法学》(第四版),法律出版社2011年版,169页。 ...
//www.110.com/ziliao/article-463457.html -
了解详情
健全的人,而不适用于儿童、未及法定年龄的未成年人和弱智低能者。其三,在道德问题上,国家、社会或他人可以劝说、辩解,但不得通过法律惩罚或者公众意见对个人予以 行为还不是作为结果直接的因果关系存在,而仅仅是结果发生的一个耦合的条件。在这种情况下,就不能认为该行为对公共安全的结果有刑法意义上的作用力。同样的 ...
//www.110.com/ziliao/article-376545.html -
了解详情
在于:人们不能对一个不存在的人承担注意义务;证明过失与损伤之间的因果关系非常困难,允许此类讼案将可能引起一些带有欺诈性的诉讼请求。该规则在20 .L.Rev.,1963,pp.527,534,535. [33]张明楷:《外国刑法纲要》,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721、32页。 [34]张明楷:《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99730.html -
了解详情
了解能力,那么就不存在所谓的陷入认识错误、处分自己财物的问题。正如有学者在论述诈欺罪(即中国刑法中的诈骗罪)时所指出的那样:完全缺乏处分财产的意思 编造的虚假事实,并且对于自己的处分行为具有认识,而且对虚假事实与处分行为之间的因果关系能够认识,在自己的错误认识下,处分自己的权利,如果欠缺上述内容的认识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87417.html -
了解详情
了解能力,那么就不存在所谓的陷入认识错误、处分自己财物的问题。正如有学者在论述诈欺罪(即中国刑法中的诈骗罪)时所指出的那样:完全缺乏处分财产的意思 编造的虚假事实,并且对于自己的处分行为具有认识,而且对虚假事实与处分行为之间的因果关系能够认识,在自己的错误认识下,处分自己的权利,如果欠缺上述内容的认识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87410.html -
了解详情